格力难再“造” 聪明的工厂( 二 )


格力难再“造” 聪明的工厂
文章图片
在数字之上 , 格力是一家大公司 , 那么数字支撑着怎样的制造内核呢?翻开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介绍页 , 这家以销售空调起家的企业 , 今天的定义已然是一家“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业制造集团” , 而这个新定义 , 似乎更能诠释格力 。
改变出现在2015 。 当年6月 , 格力发布了第一代手机 , 这几乎是格力大象转身的一个新出发点;次年 , 格力以130亿元的代价宣布收购珠海银隆100%的股权;2018 , 格力将晶弘电器收入麾下......处处显示着格力的破圈 。 入局汽车、芯片或者电商直播领域 , 格力新的形象已经不能单线勾勒 , 而是开始添色增彩 , 要多线发展 , 还要层次分明 。
用董明珠的话来介绍格力的新形象:“拿着格力手机指挥家里的电器 , 享受家里格力带来的温度 , 吃着格力电器煮出来的饭 , 开着我们的电动车 。 ”与过去格力不同的是 , 董明珠掌舵格力之初 , 对其他业务的看法是:“不熟悉的范畴 , 你不能掌控它 , 你进去不是盲目的吗?”
这并非偶然 , 并非想要在时代科技化浪潮之中 , 也能以大公司的姿态 , 做一把弄潮儿 。 事实上 , 在中国空调也过去发展的30年中 , 也正是城市化进程逐步加速的过程 。
自1980年商品房开放以来40年的时间里 , 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从19.8%上升至近70% 。 站在城市化变迁下的中国地产业进入了高利润、高周转、高杠杆同时出现的状态 , 这同时也利好了每个家庭都需要、且还要更新换代的空调 。 因此自1997-2014年 , 格力的营收划出了一条指数向上的曲线 , 直到2015年 , 这也刚巧是格力走向多元化的开始 。
格力难再“造” 聪明的工厂
文章图片
格力营收变动
此后 , 随着城市市场饱和度不断提高 , 房地产市场低迷 , 中国空调业踏入了“低增长时代” 。 据《中国空调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21年Q3 , 中国空调零售市场销量为1139万台 , 同比下跌10.1% , 销售额为374亿元 , 同比下降4.3% 。 同年 , 格力的空调业务占总营收比重约为7成 。
但败也萧何 , 成也萧何 。 在格力破圈过程中 , 不断进化的除了业务线 , 也有智能化的制造能力 。 同样在2015年 , 格力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先后成立 , 分别用于拓展格力在汽车、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智能机械装备、精密模具和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仓储、工业自动化的生产、制造和研发 。
2015年 , 正是格力第二个自动化“三年规划”的启动时期 , 这家提早树立自动化意识的公司 , 早在2009年就完成了全面自动化流水线的生产 , 第一个自动化的“三年规划”早就启动于2012年 。 因此 , 格力此次翻越大山 , 空调增长乏力是一个原因 , 但另一个原因则是基因 。
这是在36氪和格力对谈过程中 , 常被放到台前的一个词 。 在格力成长际遇中有过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 也是格力开始自主研发的契机 。 2002年 , 格力到日本购买“多联机”技术受阻 , 开始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自主研发 , 最终有了格力自己的多联式空调机组 。
市场、渠道 , 都在 , 独独缺一款国产空调核心机组 。 没有 , 就自己造 。 2009年 , 格力推出宣称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直流变频技术——“G-Matrik” , 并引入日本大金 , 在珠海合资建立生产变频压缩机、电控器和制造精密模具工厂 。 这一年 , 也号称中国变频空调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