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难再“造” 聪明的工厂( 三 )


从格力压缩机等核心技术向精密化、高端化演进 , 到整条产线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有能力去探索一个新的格力了 。
造一台空调 , 总共分几步?
为什么一家造空调的企业 , 可以造手机、造车?答案是格力的垂直一体化制造能力 , 而非制造业的技术壁垒 。
回到空调产业链的上游去看 , 空调的核心科技也存在于此 , 压缩机、电机及电驱、热交换器等等 , 没有一项发轫于中国土壤中 。
这一工业化产物 , 也和所有电器产品一样 , 在过去百年的产业变迁中走了一条“西欧/美国—日韩—中国”的制造迁移路径 。 中国市场在最后的一站 , 只能是学习的角色 , 看是否有弯道超车机会、追赶上其他地区空调技术 , 将自家空调销往全球的可能性 。
这中间相差了几十年 , 要知道 , 美国人威利斯·开利发明全球首台空调是在1900年代 , 而中国首台空调诞生的时间已经是1974年 。
格力难再“造” 聪明的工厂
文章图片
但把视角放到国内市场 , 排除渠道和市场的把控能力 , 仅从技术上看 , 今天格力的全球专利布局超过8万件 , 与空调有关的专利申请近3万件 , 其中中国市场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超过9000件 , 这种对空调持之以恒的研发渗透进细枝末节中 , 也让格力在过去20年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 。
但不意味着没有方法论 。 有媒体指出 , 将格力的制造能力与日本大金、三菱与松下做对比 , 在高功率压缩机、电机及电驱半导体模块上 , 仍有可识别的差距 。 比如:
—部分高端家用空调及商业空调压缩机外采于三菱、松下及大金等 。 —部分高端空调产品的直流电机外采于松下等 。 —格力的转子压缩机技术非常成熟 , 同时也掌握了螺杆及涡轮压缩机关键技术 , 但在后两者及离心压缩机领域还有赶超空间 。 —格力的电驱芯片模块仍处于自产替代的初期 , 尤其是功率半导体芯片模块仍在入门阶段 。
这意味着 , 空调并非不能“抄” , 但难学的钢筋铁骨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垂直一体化制造体系 。 2010年 , 当格力以“掌握核心科技”对外时 , 其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垂直一体化制造体系已基本搭建完成 。
收购打法是掌握技术的开端 , 1994年 , 格力以1.48亿元对价 , 收购珠海凌达压缩机厂70%股权 , 并于两年后再以4000万对价收购剩余30%股权 。 这家公司的原始压缩机生产线来源于日本日立 , 直到2018年末仍占据中国空调市场22%的份额 , 主要供货给金主格力 。
随后 , 格力先后拥有了压缩机:凌达(全资子公司)、电机:凯邦电机(全资子公司);电驱模块:新元电子(全资子公司);漆包线:格力电工(全资子公司)、热交换器、膨胀阀:内部自产、三花智控(中国本土品牌) , 也因此成为了首家在产业链上游掌握垂直一体化制造能力的中国空调企业 。
而站在这一刻 , 此前空调技术的学习者中国企业 , 已经并不只有学习能力 , 更具备了制造业核心的创造能力 。 而回到上一个问题 , 为什么一家造空调的企业 , 可以造手机、造车?应该什么都能造 , 每一条线上的柔性生产都能造不同产品 , 这也是新的格力 , 最好的注脚 。
格力难再“造” 聪明的工厂
文章图片
作者名片
格力难再“造” 聪明的工厂
文章图片
36氪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