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上观新闻前些日子|学林随笔|城市为“云端”种下内容的种子,“云端”赋予城市新的生长维度

本文转自:上观新闻
本文转自:上观新闻前些日子|学林随笔|城市为“云端”种下内容的种子,“云端”赋予城市新的生长维度
文章图片
前些日子 , 上海多家公共文化机构联手搭建“艺起前行”内容矩阵 , 借助互联网平台将大量专业、优质的文化内容推送到“云端” , 让很多平常鲜有机会走进剧院、音乐厅、报告厅的人得以观看演出、聆听讲演、了解新知等 。 可以说 , “云观赏”已经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一种新样式、新风尚 。
「不只是媒介」
近年来 , 网络视频与直播的内容不断拓宽 。 除了已有的娱乐用途之外 , “云展览”“云讲座”进一步彰显专业性和知识性;“云观赛”“云游览”等用现场原声、实景拍摄、现场直播等方式尽可能地还原“在场感” ,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观众无法亲临现场的遗憾 。
然而 , “云观赏”并不只是对线下文化活动的简单替代 。 在“艺起前行”在线直播活动中 , 就有这样一组特殊的“慢直播”——
每天傍晚 , 上海音乐厅准时上线“从日落开始”系列直播 , 镜头对准音乐厅建筑物外夕阳的余晖 , 画外音播放着悠扬的乐曲声 , 直到夜幕降临 。
上线首日 , “从日落开始”创下了50万人共同观看的纪录 。 如此多的人一起从同一个角度观看夕阳 , 在城市空间中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 多位观众在留言中写道 , 看着好像再寻常不过的景象出现在屏幕上 , 心中涌起了莫名的感动 。
这种感动来自人们对自身处境的社会性确认 。 虽然身处不同地点 , 但知道有人和自己正在观看同一道街景 , 城市的风景就成为一种象征 , 提醒个体并非独处一室、与世隔绝 , 而是依然与我们身处的城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
在这个意义上 , “云观赏”不仅精心营造了空间意义上的“在场感” , 还借助数字互动方式营造出社会意义上的“在场感” 。 此时 , 网络不再只是传递信息的媒介 , 而是人们重新凝聚起来、积极建构自我身份的方式 。
「根基在城市」
“云观赏”发生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 , 但互联网本身并不是虚拟的 。
事实上 , 全球互联网中的重要枢纽节点 , 大多同时也是在工业产值、交通流量、贸易数额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 。 城市为“云端”提供了物质基础 , “云端”的根基在城市 。
回溯历史 , “云观赏”等活动的设想也与近代城市的兴起紧密关联 。
1893年 , 法国科幻作家阿尔伯特·罗比达撰写小说《20世纪:电气化生活》 , 幻想未来城市中将充满蜿蜒的“信息管道” 。 通过它们 , 人们能在家就实时欣赏远处的歌剧演出 , 并且与身处异地的朋友随时联络 。
这些幻想并不是凭空得来的 。 19世纪 , 巴黎开展了规模浩大的改造工程 , 煤气路灯、给排水系统的管道 , 加上彼时崭露头角的电力线缆等 , 都构成了作家的灵感来源 。
20世纪初 , 电报、电话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 “信息管道”也不再停留于幻想 。
法国诗人瓦莱里在1928年指出 , 音乐已经具备了远距离传输的技术条件 , 而有朝一日 , 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形式的艺术作品与表演 , 就能够“像水 , 像燃气 , 像电流一样” , “从远处来到我们的身边 , 在我们所需要的地方 , 施展自身的功用” 。
当然 , 与其说罗比达、瓦莱里的文学想象力“预见”了后世的数字景象 , 不如说他们的表述反映了近代以来愈发鲜明的一种观念、一种渴望 , 即借助新技术的力量 , 促成城市文化生活走出剧场、音乐厅、博物馆 , 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
“云端”的根基在城市 。 城市的物理存在为“云端”奠定了现实基础 , 城市的基础设施为“云端”提供了幻想的原型 , 城市的文化生活则为“云端”种下了内容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