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鸿蒙系统|鸿蒙,生于 10 年前,成于 10 年后( 二 )


但实际上 , 或许乔布斯弃用英特尔芯片的念头 , 从 2006 年当年就开始了 。
按照李楠的记录 , 这部卧薪尝胆的反攻大戏 , 起始于 2008 年苹果收购半导体公司 P.A. Semi 加强芯片设计能力 , 然后在 macOS 上建立了横跨 X86 和 ARM 的能力 , 接着就是 iPhone 和 A 系列芯片的一段史诗 , ARM 生态空前繁荣 , 脱胎于 A 系列芯片的 M 系列芯片用着最先进的制程最终来到 Mac 之上 , 完成对英特尔的复仇 。

对了 , 新款 14 英寸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的工业设计 , 与当初的 PowerBook G4 如出一辙 。
之所以提这段历史 , 无非是想说明 , 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 , 往往有三点共性:远见 , 执行力 , 以及一团火焰 。
无论是手机业务 , 鸿蒙系统 , 5G6G 研发 , 还是海思芯片 , 都证明了华为在远见和执行力上是世界级的 。
至于华为的那一团火焰 , 我猜也在熊熊燃烧着 。
3 如果有观看华为发布会的话 , 就会注意到华为留给车的时间 , 越来越多了 。
问界 M5 大卖和问界 M7 订单飘红 , 离不开华为的助力 。

华为参与汽车的方式有很多种 , 有的是革新座舱体验 , 有的则是采用了华为提供的部分技术和元器件 , 还有的则采用全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 包括了激光雷达等传感器 , MDC 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等等 ,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 , 鸿蒙上车 , 越上越多 。
再一次说到车 , 以及车和鸿蒙 , 是为了说明 , 鸿蒙这个系统的生命力 。

我们在鸿蒙 2.0 发布的时候 , 把它比喻成「活字印刷术」 , 相比于几乎没法变化的「雕版印刷术」 , 活字印刷术有更强的适应性 。 Windows 中兴于 PC 时代 , iOS 和 Android 借助于智能手机获得数十亿的装机量 , 而在更细微的智能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 , 以及汽车上 , 这些系统或多或少不那么普适 。
依靠微内核和分布式能力 , 鸿蒙天生就是适应万物互联 , 覆盖到「人-车-家」全场景的系统 。

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两处不同 , 一是驱动能源不同;二是前者更像计算设备 , 后者像驾驶工具 , 前者关键是算力和传感器 , 后者关键是马力和发动机 。
一旦理解了这一点 , 就明白了华为在这个飞速发展 , 前景光明的行业里纠结和布局 , 一方面纠结于面对时代机遇要不要亲自下场造车 , 另一方面 , 在时代机遇面前 , 去做那个赋能者的角色 , 是不是更好?

现在来看 , 华为走了后面那条路 , 从关键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去定义汽车 。 从智能驾驶软件方案到硬件部署中的激光雷达、4D 成像雷达和摄像头 , 到算力可以高到 400TOPS 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 , 再到智能车云 , 智能驾驶数据湖 , 电机、车控和网联 , 还有座舱内的系统、AR-HUD 抬头显示 , 甚至是标有 HUAWEI SOUND 的扬声器 , 可以说 , 华为覆盖了电池和总装之外的绝大部分关键软硬件 。
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之深之广之迅速 , 和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态势 , 是同调的 。
鸿蒙系统在汽车平台展现的生命力 , 就是华为本身的生命力的一种体现 。

即便华为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困难 , 但只要有这种生命力在 , 那就有渡过难关的底气 。 华为和任正非总是拿那张千疮百孔的飞机举例子:这架伊尔 2 战机浑身弹孔被打成筛子一样 , 但好在油箱和发动机完好 , 它便可以返航着陆 。
4 企业生命力也有一些近义词 , 比如「未来预期」 。

因为我们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预期乐观 , 看到问界系列的销售状况 , 看到极狐阿尔法 S HI 版的智能驾驶能力 , 看到阿维塔 011 的产品力 , 所以对华为在新领域的预期也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