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青年报花10年时间苦钻一件事|十年追梦,上海科学家将“梦之束”转为“现实之光”

本文转自:青年报花10年时间苦钻一件事|十年追梦,上海科学家将“梦之束”转为“现实之光”】本文转自:青年报
本文转自:青年报花10年时间苦钻一件事|十年追梦,上海科学家将“梦之束”转为“现实之光”
文章图片
花10年时间苦钻一件事 , 你觉得值不值?“最美科技工作者”王文涛觉得值 。 这位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和团队一起 , 从零开始 , 甘坐冷板凳 , 只为追逐他们眼中的“光” 。
10年奋战获得里程碑成果
我们是靠什么东西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望远镜可以让我们看到更遥远的太空 , 计算机可以让我们快速地完成复杂的工作 , X射线可以让我们穿透人体或者物体的表面去拍摄内部 , 工具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边界 。
而新的工具自由电子激光的出现 ,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高亮度X射线 , 它具有超高的时空分辨 , 时间分辨可以达到飞秒量级 , 像原子分子这种微观的快速运动 , 它都可以拍得非常清楚 , 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运行规律 , 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
但这类科学装置非常庞大 , 要让更多人在研究中可以使用 , 就好像智能手机那样 , 必须小型化 , 这也是大科学装置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 这是关系到它能否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标准 。 王文涛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 。
2004年 , 美、法、英等国科学家在实验中取得激光尾波场电子加速的重要突破 , 成果被冠以“梦之束”的名号 。 此后 , 利用激光尾波场加速器驱动的小型化自由电子激光 , 特别是X射线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 , 便成为该领域科学家共同追求的前沿 。 “研究一开始 , 我们就相当于同其他国家的团队开展了一场国际竞赛 。 ”王文涛说 。
作为上海光机所本土培养的“土博士” , 王文涛2010年博士刚毕业 , 就响应实验室发展基于强激光的超高梯度电子加速技术的需求 , 研究方向转到了这一新兴领域 , 而这代表了一切要从零开始 。 在靶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他 , 非常乐观的面对这种改变 , “我是一块砖 , 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
2018年 , 王文涛和团队成功研制了稳定台式化激光电子加速器 , 产生单能电子束的重复率为100% 。 这意味着《Nature》专刊“2020年远景”中预测的激光领域五大突破之一“台式化电子加速器”的实现 , 也标志着我国在台式化粒子加速领域实现了从实验到仪器最为关键的转变 。
2021年 , 经历了十年的长期奋战后 , 王文涛和研究团队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激光电子加速器的极紫外波段自发辐射放大输出 , 对于小型化、低成本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的研制具有重大意义 , 被《Nature》和《Science》认为“该成果是激光尾波场领域自2004年‘梦之束’报道以来的又一里程碑式的成果” 。
本文转自:青年报花10年时间苦钻一件事|十年追梦,上海科学家将“梦之束”转为“现实之光”
文章图片
把冷板凳坐热为“追光”
选择一条全新的路 , 最大的困难是 , 你不知道这条路是对的还是错的 , 因为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验都没有完全走通 , 你要在遭遇挫折的逆境中坚持下去 。
自2011年来 , 王文涛和团队一直致力于激光加速电子束品质与稳定性的提升 , 期望在台式化自由电子激光的研究中率先实现突破 。 但这项研究 ,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2012年 , 实验室基于激光尾场加速申请了国家重大仪器项目 , 同美法德日等国展开研制台式化自由电子激光的竞争 。
2013年 , 王文涛所在的团队 , 在两个大集装箱拼接起来的控制室里挂出了一幅标语:“加班奋战三百天 , 不见出光誓不还” , 他们做好了长期艰苦奋战的准备 , 但没想到这场战役长达近300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