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豆瓣,有个叫“社交ghosting”的话题很火 。点开一看,发现遇到过的人还不少:
社交ghosting(鬼魂)意味着,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下切断所有的交流 。即:玩失踪,像“鬼”一样人间蒸发 。
文章插图
Ghosting有三种级别:
1. 社交软件上的“已读不回”属于轻量级;
2. 和一个人“见了几次面,却极力回避”属于中等程度;
3. 第三波则是重量级的 。当你进入一段非常深度的关系,却突然离开——这会让对方遭受沉痛打击 。
中轻度的ghosting,经常在一些约会软件上(比如soul、探探)和不太熟的人之间发生 。
比如:ghosting是个老话题了 。但随着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发展,它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现象(为了方便描述,我们在下文把ghosting双方称为:“鬼别人”和“被鬼”) 。
很多人都提到了“被约会对象”ghosting的经历:“当面/聊天没啥问题”,见过几次后却突然拉黑/再也不回消息;
之前在某知名交友平台聊了一个很好很好的人,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无话不谈,那个时候真的以为找到了我自己的soul match,但当我提出要奔现的时候,他突然就消失了,不回复信息也不上线;
【“社交ghosting”:招呼不打一个,我就突然被拉黑了】我今天单方面在心里默默地结束了和美国好友的好友关系 。原因是我寄给她生日礼物,她说希望上面没有病毒;
大学时以为找到了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完全不知道对方已经到达忍耐的极限,于是TA突然断联 。
2012年一项针对1300个美国人的研究发现,约四分之一的参与者“被伴侣鬼过”,五分之一的人报告说“鬼过别人” 。
友情中的ghosting甚至比爱情中更常见 。三分之一的志愿者都报告在友情中有“被鬼”和“鬼别人”的经历 。
职场中也有ghosting 。比如一声不响就辞职,不告诉任何人——包括平时相处不错的;或者换工作后与所有前同事断绝联系,没有解释 。
文章插图
心理学家Jennice Vilhauer曾遇到过3个来访者都有过“被鬼”的经历 。
“我意识到这种行为变得非常普遍,TA们非常痛苦,但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她说,“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匕首” 。
我们今天要聊的,就是级别最高、伤害最大的第三种ghosting 。
它是一种被动的攻击性,也是亲密关系中“最糟糕的分手策略之一” 。喜欢“鬼别人”者,在离开时通常只是消失不见,希望对方自行理解背后的暗示 。
然而,是什么驱使了这种断绝联系的方式?这反映了TA们怎样的心理状态?哪些人更常使用这种分手策略?
被ghosting的心理代价:没有离别通报的致命一击
重量级ghosting发生在深度关系中,伤害也最大 。
这种情况是,当你和TA进入了很深入的亲密关系,对方却突然不辞而别 。你等来了盖好章的离婚协议书,或是某天发现自己突然被拉黑 。
整个过程中,甚至没有离别通报 。之后,你陷入不断反刍/自我审查的境遇,思考自己究竟在哪里做错了?
好比日剧《四重奏》中真纪丈夫的不辞而别 。
他为了逃离放弃小提琴后生活日趋平淡的妻子,假装去了便利店之后再也没回来 。
结果,真纪女士在之后的一年都活得像行尸走肉 。她意识到,人生有三个坡:“上坡”、“下坡”和“没想到” 。
文章插图
目前学术界对“ghosting”的研究不多,但心理学中有一个类似议题:通过“冷暴力”而表现的排挤和社交拒绝(ostracism or social rejection through silent treatment) 。
Vilhauer认为,“鬼人”的行为就类似于情感虐待中的“冷暴力” 。它让你质疑自己、破坏自尊,并彻底剥夺你解决问题的机会 。
对于那些本身自尊水平低的人来说,ghosting更是一种伤害 。
它可能激发受者潜在的创伤反应 。在心理学研究中,社会拒绝甚至被发现激活了与身体疼痛相同的神经通路 。自尊度更低者,体内产生的阿片类物质释放到大脑的程度也较低——即,自卑者更难承受“被抛弃的痛苦” 。
除此之外,“被鬼者”还需要承受诸多“未解之谜”所伴随的压力:TA究竟为什么与我断绝关系,我究竟是在哪里做错了,TA是不是有了新欢,我们从前的感情是真的吗?
在这个问题上,“鬼别人”者拥有事实上更高的权力地位,因为是TA们掌握了“切断关系”的按钮 。
TA们为什么选择“鬼别人”?
2019年,阿拉巴马大学的心理学博士Leah LeFebvre领导的一项研究找了很多经历过或做过ghosting的人 。在与他们进行深入访谈后,科学家们归类了如下5种ghosting的动因:
1. Convenience(便利)
他们认为,ghosting是一种方便且实用的方式 。正如一位22岁的男性所说,“相对于找个时间好好沟通、处理自己和伴侣的情绪来说,ghosting显然是一种更容易的方式 。”
很多人觉得,谈论自己的感受将是一场对抗 。这种心理上的期望让人们想避免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 。
2. Attraction(其他诱惑)
在线约会和交友软件提供了更多的潜在机会,有时候选择/放弃一个人,只是“左划还是右划”的区别 。当你有1000个选择时,肯定是要在一些人面前当“鬼”的 。
正如一位21岁的男性所解释的,“我之所以选择ghosting,是因为我对TA不再感兴趣了,而且这段关系还不够严肃,没有什么必要深入下去” 。换言之,当兴趣减弱时,人们会使用技术作为一种逃避的方式 。
3. Negative interactions(报复)
它是指,因为他人的敌对行为,“鬼别人者”所表现的一种冷暴力方式(即报复) 。
正如一位22岁的男性参与者所表达的那样,“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感情的改变,可能是因为对其的突然厌恶,而他们并不喜欢讨论或面对” 。此时,ghosting就提供了一种消极互动的方法,既有报复意味,又避免了尴尬 。
4. Relationship state(关系的状态)
所有关系中都可能发生ghosting 。当“鬼别人者”考虑退出一段关系时,TA们考虑的是维持关系所需的成本 。
一位27岁的女性给出的解释是:“我选择这样做,是因为我只跟他约会过一次,而且我们聊起天来真的很尬 。所以我只是停止了与他交谈,不想再进一步了” 。
文章插图
5. Safety(安全)
对一些人来说,ghosting可能发生在具备威胁力的关系中,比如家暴、情绪虐待 。
一个18岁的孩子说,“我害怕自己行为表现得不当时,那个人会发疯” 。这时候,“鬼别人”可能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终止所有的技术交流手段,给TA们一种安全感,这是面对面交流不具备的 。
所以,虽然重量级ghosting给一个人带来的伤害很大(也可能两个人都是),但把ghosting说成十恶不赦也duck不必 。
仅仅“切断联系“并不能说明一定就是ghosting 。如果你处在一段身体/情感虐待关系中、对方一再触碰你的底线,或是不顾你的一再拒绝仍然在联系你,不接受拒绝和暗示——那你做个“鬼”也是OK的 。
识别你身边的那个“鬼”
有人说,“得知自己被拉黑的那个瞬间其实是一种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感受,那感觉就像是你刚张嘴给对方问声好,‘啪’,脸上却猝不及防地迎来对方一巴掌” 。
在ghosting里,“被鬼者”通常捕捉不到自己即将“被鬼”的迹象,直到这件事发生——那么,我们如何提前预知一个人是否可能使用ghosting呢?
首先需要明白,ghosting这个行为更多反应的是“鬼别人者”而非“被鬼者”的情绪 。研究拒绝语言的Gili Freedman博士说,它更多展现的是“鬼别人者”处理冲突的方式——It’s about their discomfort.
文章插图
研究发现,确实有一些人更可能使用ghosting策略来结束一段关系 。
1. 他们更有可能是“回避型依恋”者 。
2012年,堪萨斯大学心理学副教授Tara Collins和Omri Gillath在
- 上海新世界的产权“迷雾”
- “学术研究警员”是怎样假冒伪劣的?
- 用饭圈心态追作家,你注定会失望
- 拼多多、国美“双黄连”:是苦还是甜?
- 给闺蜜点了个“男朋友”,现在年轻人送礼都这么野?
- 苹果要“移情”印度?
- 美团外卖版“蚂蚁花呗”总算来啦!信用支付销售市场硝烟弥漫骤起
- 特斯拉Model Y:磨刀霍霍向“韭菜”?
- 空调|空调售后乱象频出:空调1千维修花900,“安空调没有不被加钱的”
- 唯品会|“唯品会大牌”为何能便宜卖?不是假货?知情人说出背后真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