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产业带厚黑学:饭桌上可以谈古说今,但绝不谈生意 |亿邦深度( 三 )


等其他竞争者进入后 , 他们就开始不断降价 , 直到同行都挣不到钱 。 最后 , 他们接着寻找新的产品 。
在广东顺德 , 潘安娜经历了太多“自己最先做出某个产品 , 结果却被别人收割”的事情 。 去年 , 他店铺里上架没多久的“超声波清洗机” , 售价299元、399元 。 小米及其他大品牌捕捉到商机后 , 随机进场杀价 , 直接卖99元 。 最终 , 小清新超声波清洗机卖出了二三十万台 , 而大品牌们的该产品早已超过百万台 。
亿邦动力发现 , 如果不是高精尖技术型产品 , 大多数产业带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几乎没什么大差别 , 因为它们原材料来源一致 , 制造技术门槛低 , 产业工人基本是同一批人 。 即便是有产品创新 , 大多数也是在公开技术、设计元素基础上的微创新 , 核心结构、功能并未有质的突破 。
或许 , 这是价格战的根源 。
03爆款VS耐力为何追逐爆款的卖家最后都消失了?情况不会一直糟糕下去 。 虽然来自外部的危险难以预料 , 但企业内部的改变已经悄然开始 。 极致性价比、出色的颜值设计、产品技术创新都是产业带商家们正在摸索的新路子 。
一种选择是通过整合供应链 , 打造产品的极致性价比 。
某小家电创业品牌在当地自建上下游全链条产业 , 包括注塑厂、模具厂、主板厂、电源线厂、喷涂厂、包装厂等 , 甚至还干过快递站点 。 老板的想法是 , 把握住每个环节的利润空间和产品品质 , 才能有一搏之力 , 即使同行进入 , 也没有多大利润空间 。
2020年以来的全行业原材料(塑料、铜、芯片等)价格大涨 , 让该品牌的定位显得更为明智 。
威海一家钓具品牌也是类似的做法 。 但稍有区别的是 , 钓具品牌内部认为 , 其核心竞争力是“在性价比供应链基础上 , 不断洞察并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 。
一款钓竿的手感、图案、附加功能的设置等虽不是重大的产品创新 , 但会让用户产生被理解的认同感 , 从而为企业带来在商业上的竞争壁垒 。 用创始人的话说 , 同行的模仿和抄袭只能是单品上的 , 这种理解用户、和用户共鸣的能力是学不去的 。
不少卖家把希望寄托于设计师和摄影师 。 爆款有多爆 , 设计师和摄影师就有多香 。 在产业带 , 品牌、卖家和工厂都在忙着寻找设计师和摄影师 , 即使非常细分的类目 , 每年也有数万产品被设计和制造 , 但最终只有少数产品卖爆和返单 。
某种程度上来说 , 除了这些金字塔订单的从业者 , 多数设计师和摄影师成为整条流水线上的工具人 。 爆款如此稀缺 , 所有的人都要跟时间赛跑 , 要么跑得快 , 让对手跟不上 , 要么跟得紧 , 蹭到爆款的热点 。
如果谁家做出爆款 , 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司、工作室和模特也跟着受益 , 商家一拥而上 , 除了排队 , 还是排队!利诱之下 , 许多摄影师和文案策划干一两年 , 便会辞职另立门户 。
另一种选择是用快时尚的方式打造消费品 , 往往是由“产品颜值”取胜的 。
箱包、鞋服、灯具、泳衣、化纤假发 , 以及小家电等具备快消品特质的行业 , 从理论上说都适用于这种玩法 。 举例来说 , 某艺术小家电品牌过亿元的年销售额 , 基本来自于爆款业绩 , 而爆款不追求品类及产品创新 , 更注重设计风格突出 。
上述品牌平均每年出一个大爆款(年销量10万台以上) , 两三个月有一个小爆款(年销量2万台以上) 。 老板并不担心市面上出现模仿款 , 他认为只要自己的产品风格迭代够快 , 同行就跟不上 。 况且 , 他也并不打算靠一个爆款卖10年、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