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新风向|露营热了三年,谁在陪跑谁在赚钱?( 四 )


不过 , 与海外品牌相比 , 中国品牌还太嫩 。 日本户外运动品牌SnowPeak已经有超过60年的品牌积淀 , 来自欧美的Nordic、Tentipi均是百年大牌 , 而国内即使年龄最大的品牌牧高笛也才19年 , 做品牌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 。
中国厂商的品牌化之路总是伴随着“低价竞争”、“抄袭”等话题 , 各大品牌材料、工序相差不大 , 产品同质化严重 , “都谈不上所谓的设计” 。
创投新风向|露营热了三年,谁在陪跑谁在赚钱?
文章图片
制图:36氪 , 数据来自公司财报及媒体采访
自有之魂创始人王吉刚告诉36氪 , 目前露营品牌依然是靠低价做大规模取胜 , 在这种情况下 , 喜欢山寨、用更差的材料、更少的工序 。 因此 , 目前能跑出来的品牌一定是瞄准大众市场的品牌 , 中高端市场目前在国内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教育和培养 。
虽然自有品牌线上线下的销售增速在200%-300%左右 , 但包括头部装备厂商OEM/ODM外销占比依然较大 。 牧高笛上半年营收超过8亿元 , 5亿元由外销业务创造 , 而品牌业务营收为3亿元 , 依然处于弱势 。
而一些行业人士则担心 , “抄袭”的痼疾长远来看会伤害整个行业 。
一位露营行业的厂家曾在去海外参展时遭到外国品牌的奚落 。 中国厂商通过山寨低价生产的产品会通过速卖通、亚马逊输出 , 在国外同样的款式售价4000元 , 中国的品牌只能卖800元 。 甚至一些商品在海外卖出几十亿的销售额 , 但他们仍然能够收到许多负面反馈 。 “一直这样下去会形成恶性循环 , 很多创业者都会觉得一定要便宜和山寨” 。
四、露营:薅羊毛玩家的场景营销 , 专业选手的生意
不少露营地创业者表示 , 新进来的几波创业者 , 包括旅游、民宿、纯活动属性的玩家天花板明显 , 他们做露营生意 , 更多是基于场景营销盘活其原有生意的需求 。
旅游SaaS公司订单来了创始人告诉36氪 , 能做营地的民宿很有限 , 目前中国装备齐全的优质露营地不会超过3500家 , 携程露营频道已经上线超过1000个支持预订的露营地 , 美团则刚刚入局 , 更多的是美团民宿存量的商家在做;而小红书站内露营地也在3000家左右 。
他认为 , 无论是营地还是装备创业 , 仍然会是专业化选手的天下 , 要有专业和核心价值 , 在市场进行内卷之后只有这样才能活下来 。
从需求持续增长来看 , 36氪采访的所有露营行业创业者都认定 , 露营正在成为一个稳定的生意 。 未来硬核玩家并不是通过设备来突出自己的爱好 , 而是增加露营的频率 。 王吉刚透露 , 美国市场背包徒步的基数非常大 , 平均每个人一年出行背包去山里露营的次数是13.5次 。 而在国内 , 部分营地玩家向36氪表示 , 部分营地硬核玩家多的也能达到一年十几次 , 而一些大众用户的复购在6-7次左右 , 已经算是很高的频率 。
在山野创始人黄晓敏表示 , 其流量增长量最大的是今年3月到4月底 。 “在每个城市开第一个门店是满 , 第二个、第三个都是满员 , 回报率现在有100-200% , 然后预定量都是暴涨还有很多人在咨询 , 从这些数字来看我们发现这个市场暴涨;即使在淡季预定量也有50% 。 ”
消费者跳出早期对露营装备功能性的追求 , 比如说之前在夏季使用的时候要遮阳 , 挡风遮雨 , 如今则要招待客人 , 他对空间的要求是第一位的 。 营地公司去年也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渗透 。
家庭型用户涌入则是另一个变化 。 大部分品牌从前以小帐篷为主 , 现在大帐篷占到销售的比例明显提升 。 大帐篷体积大 , 做工的安全性要求高、生产的步骤也比较复杂 。 一顶大帐篷的售价是小帐篷的数倍 , 经济效益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