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让机器人做手术,你放心吗?

文/牛荷
手术|?让机器人做手术,你放心吗?文章插图
图/图虫创意
骨科手术机器人热度持续升温 , 市场如火如荼 。
6月底 , 又一新型骨科手术机器人——美敦力公司的最新MAZOR X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 今年3月份 , 美国史赛克公司的骨科手术机器人Mako在国内获批全膝关节置换适应症 , 而早在2018年其全髋关节置换适应症就在国内上市 。
除了MAZOR X、Mako以外 , 这个领域也不乏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身影 , 比如 , 微创医疗的“鸿鹄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又称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天智航的“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等 。
不过 , 由于价格昂贵 , 我国骨科手术机器人目前主要是部分中心城市的三甲医院才有能力引进 。 整体而言 , 骨科手术机器人在我国医疗领域的普及率还处于较低水平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关节外科主任李子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影响手术机器人价格的因素很多 , 比如厂家定价、同类产品竞争、机器本身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成本等 。 “目前手术机器人最大的限制因素就是价格门槛过高 。 ”
多了“手”和“眼”
骨科手术机器人主要由机械臂、影像系统和计算机导航系统三部分组成 , 应用于脊柱、膝关节和髋关节等假体置换和修复手术 。 据了解 , 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是根据术前影像学数据制定手术计划 , 由医生确定计划 , 机械臂辅助医生在术中予以实施 。 在计算机导航术中定位和追踪系统的帮助下 , 机械臂比人手定位更加准确稳定 , 可精确至1毫米以下,大大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
对于骨科疾病患者来说 ,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 目前国内骨科手术多采用传统的“徒手操作”模式 , 手术效果过于依赖主刀医生的经验 , 大切口和高辐射量都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 , 手术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 。
李子剑说 , 在骨科手术机器人参与的手术中所用到的导航技术和机械臂 , 相当于多了“一只眼”和“一双手” , 可以精准判断病人解剖结构、手术工具、假体之间的三维立体关系 。 有很多研究已经证实 , 这比传统上医生通过眼睛或经验来直观判断更客观 , 更准确 。
在他看来 , 单从技术层面来讲 , 手术机器人的精确度在毫米以下 , 术中有追踪装置和机械臂 , 不光术前能三维规划安放假体的理想位置 , 术中还能准确进行安放 。 而传统手术是二维的 , 很难达到这种精确度和稳定性 , 这属于技术的迭代 。
不过 , 也有不同声音认为 , 手术机器人的使用过程仍然较为复杂 , 整个过程仍需要医生的参与和辅助 , 与传统手术相比不具有显著的优势 。 在术中并发症、手术转换率和长期结果方面 , 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数据未显出优势或尚有待观察 。
李子剑认为 , 手术机器人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帮助医生和病人 , 在整个技术研发的过程中 , 肯定会考虑到这些风险的控制 , 在精准度、安全性、稳定性方面一定要达到或超过临床需求 。
现在普遍的担心可能是 , 使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如果延长了手术时间 , 会增加伤口的“暴露时间” , 从而有可能引发增加出血、增大伤口感染的风险 。 李子剑说 , 就目前现有的大部分研究来看 , 并未发现有这类问题 。 随着今后技术的更新迭代 , 在保证精准度的前提下 , 手术操作会更方便 , 更快速 。
值得关注的是 , 医生的手术习惯很难被打破 , 在常年的传统手术习惯下 , 骨科医生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手术操作步骤和习惯 , 而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的手术则会在模式、习惯等方面与传统手术有所区别 , 这对医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