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播火者”——追记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杨福家

他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播火者”——追记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杨福家
文章图片
杨福家资料图片
【追思】
“毫无迟疑的信念和绝无虚妄的豪情” , 一个卓越的科学家结束了他对微观世界的探索 。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 , 因病于7月17日在上海逝世 , 享年86岁 。
全世界对他的怀念络绎不绝 。
“追求卓越”是他一生的信念 。 他站在物理学前沿 , 在原子核能谱学、核衰变分析、离子束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他开创了国内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 , 为我国应用物理研究作出杰出贡献 。
他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播火者” , 任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多年 , 为我国高等教育和教育国际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 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 , 他启动“名教授上基础课”的计划 , 提出“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他推动创办我国首个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 , 并担任该校首任校长至今 。 他把每个学生都看作“待点燃的火种” , 他积极倡导多元评价体系 , 鼓励研究型大学、一般性大学、职业高校等各类高等院校协同发展 , 推动中外教育国际交流 。
“学习问问题 , 而不是学习答问题”
杨福家 , 祖籍浙江宁波镇海 , 1936年出生于上海 。 1954年 , 他从上海市格致中学毕业 ,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 从此与复旦大学、物理学科结下不解之缘 。
初入校门 , 从老复旦“名师上基础课”的传统中杨福家终身受益 。 大四那年 , 在一级教授卢鹤绂开设的原子核理论课上 , 他领悟到了“物理之美” , 从此钟情于原子核物理学领域 。
1963年 , 杨福家被选派到丹麦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 他仅用一年时间就作出了重要研究成果 , 验证了研究所两位诺奖学者对一种核运动状态的预言 。 在世界一流实验室研学两年 , 心怀家国的他一心要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实验室 。
1978年 , 杨福家被任命为复旦大学原子核科学系系主任 , 在中国建起了第一流的“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 , 同时培养了国内第一批实验核物理博士生 。
“博学而笃志 , 切问而近思 。 ”杨福家最欣赏复旦校训每句话中的第二个字——“学”和“问” 。 他说过:“学问 , 是学习问问题 , 而不是学习答问题 。 年轻人要进步 , 必须要提问题 ,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 。 老师也要鼓励学生提问 。 ”
作为老师 , 他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 “要找到自己的火种在哪里 , 点燃了就腾飞了 。 ”他对学生说 , 找准优势与特长比片面注重分数更重要 , 要“认清自己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 。
复旦的师生都知道 , 现代物理研究所一间办公室里 , 杨福家总是伴着昏暗的灯光伏案工作 , 不觉年光之流转 。 从今往后 , 这一场景只能封存在记忆中 。
“为青年人创造更多的机会”
1993年2月 , 杨福家出任新中国第五任复旦大学校长 。 难忘自己24岁被任命为原子能系副主任 , 上任后他的第一个举措就是为青年人创造更多的机会 。
他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播火者”——追记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杨福家】很快 , 复旦涌现出20岁出头的教授、30多岁的二级学院院长和40多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当时 , 复旦大学教师、干部的平均年龄是全国高校最年轻的 , 校园活力盎然 。
在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金晓峰的回忆中 , 杨福家提出的“给年轻人机会 , 给复旦人关怀”的理念 , 给了当时和他一样的年轻教师崭露头角的机会 。 “当时 , 复旦为年轻教师的发展晋升开通了专门渠道 , 同时给予老一代教师关怀保障 。 ”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