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诸葛亮沽名钓誉,是真的么】历史中有很多人物隐居在深山田野中,不去刻意钻营,却能被伯乐发掘 。商末周初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东汉末年有“三顾茅庐”诸葛亮匡扶汉室 。
三顾茅庐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为了求贤,刘备亲自去诸葛亮隐居的小山村登门拜访,但前两次都扑了个空,“凡三往,乃见” 。故事发生在公元207年,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所以他是60后,当时47岁,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当时27岁,两人相差20岁 。那为什么刘皇叔却“猥自枉屈”三顾茅庐呢?
文章插图
公元207年,刘备到荆州逃难,屯兵新野,为了尽快融入荆州上流社会,发展自己的势力,也要延揽人才,就经推荐找上了诸葛亮 。
一:看出身
我们上学时候都背过《出师表》,表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不少人以为诸葛亮只是一介布衣,其实他是实实在在的官二代 。
诸葛氏在荆襄地区是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做过泰山郡丞,长兄诸葛谨在江东为官,诸葛亮老婆的姨父是刘表,舅父是蔡瑁 。
诸葛亮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
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
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
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 。
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上他 。
文章插图
二:看才学志向
诸葛亮身为官二代,完全可以靠这些关系谋得一官半职,但是他却决定从襄阳城搬出去,另寻一处住所,当然“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不是一名纯粹的隐士,他也无意于成为隐士 。他只是为了继续潜心学习和积累 。17岁就有如此打算,可谓思虑深远 。
他在荆州城西北20里找到了一处理想的地方,此地就是隆中 。这个地方,既是一处幽静的所在,山清水秀,不被外人打扰,以便于读书学习,还有田地可以耕种,以便在读书之余参加劳动,既自食其力,又锻炼身体和心智 。而且离襄阳城不太远,虽然不必天天再到学业堂去学习,但那里集中了最好的老师,诸葛亮随时可以去那里向先生们请教 。
诸葛亮在隆中并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别人读书务求精通、熟练,而诸葛亮读书为的是积累和思考,“独观其大略” 。
他也没有用这个小环境来封闭自己,相反,在躬耕隆中的这段时间,他积极与外界沟通,随时掌握外部世界的任何变化,广泛的拜师交友就是他居住隆中这10年间所做的主要事情之一 。
在庞德公帮助下,拜了司马徽为师,并与庞统、向朗等人成为同学 。除了这些师友,诸葛亮这一时期交往的挚友还有崔州平、石韬、孟建、徐庶等人,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聚会 。
认识诸葛亮的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 。比如徐庶评价他: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矣……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
他的老师司马徽评价他:可比兴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可见诸葛亮却是有真才识学的 。
这也是他虽居山野,却被外界所知的重要原因 。
文章插图
三:看气质
《三国演义》里写道: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意思是说他风度翩翩、气宇轩昂 。陈寿《进〈诸葛亮集〉表》写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
时人异焉,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小亮同志颜值气质爆表,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
气质美首先表现在丰富的内心世界 。理想则是内心丰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没有理想的追求,内心空虚贫乏,是谈不上气质美的 。
自古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诸葛亮有如此精英气质风度自然与他的学识志向是分不开的 。
文章插图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时,问了一个问题:“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 。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表面上看是在向诸葛亮请救,实际上是在考察诸葛亮的战略思维 。就如同CEO面试运营总监是一样的道理 。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这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
人们佩服诸葛亮的《隆中对》,如此高超的“顶层设计”不仅建立在平时大量的读书积累之上,更建立于对天下形势动态的及时捕捉和分析,这些是山村里闭门读书所得不到的 。
是以,诸葛亮之所以未出世,却声名远扬,固然有他的社会关系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经天纬地之才 。如果是不学无术之人,即使有再深的社会关系,想必刘皇叔也不会拜访的 。
文章插图
正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古人认为,一个学者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学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气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据,下笔知取舍,这也就是所谓的“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
追求博学的传统,由孔子开创 。孔子不仅号召人们“博学于文”,主张和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的人做朋友,而且身体力行,给世人树立了榜样 。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即学识沉淀气质,见识成就精英 。所以,累积学识和凝练气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喝茶有什么好处?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茶
- smile是什么意思?除了微笑还有其他什么意思?
- 网络推广方法有哪些?推荐四种最有效的网络推
- 网络推广有哪些方法?2019最有效的免费的网络推
- 产品网络推广的方法?这个方法简单有效,不妨
- 简单有效 QQ网络推广交流群推广技巧
- 网络推广渠道有哪些?4种网络推广渠道
- 网络平台推广有哪些?3个最常见的网络推广运营
- 我有了想和老公离婚的想法 怎么才能跟老公离婚
- 本文转自:光明网长春光机所空间二部科研人员在进行太阳Hα光谱成像仪波长定标试验受访单位供...|国之所需心之所系 这里有群敢啃硬骨头的“追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