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量产元年看技术:驾驶员贵了,自动驾驶有多远?( 二 )


冷静的思考在于,甭管技术公司多么牛,我依然会关注成本。比如,从购车成本来讲是增加还是降低?通过模式的创新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少成本下降?我们的客户买不买单?我觉得,经历了去年的疫情后,整个产业链里面大家对成本的关注度都非常高。
驾驶员|量产元年看技术:驾驶员贵了,自动驾驶有多远?
文章插图
孟碧辉 卡力互联董事长兼CEO
董中浪:物流人都非常实在,我们拥抱技术,核心就是要能提升我的效率,降低成本。这个任务似乎也是给车厂的。车厂用过去40年的时间,基本上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确实车厂没有办法解决人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现在车厂到处下注,总体上来讲车厂的策略还是跟技术端的策略不太一样。
我们想挑战一下郑总,车厂到底是怎么想的,车厂在自动驾驶里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有人说车厂无非就是“富士康”代工,也有人说车厂可能会笑到最后,因为技术的迭代非常快,造车是一个重资产的事,总是要有人来造车。所以郑总,你觉得主机厂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郑洪波:董总这个问题确实挺难回答的,这是一个方向和战略的问题。我代表我个人的观点谈一下。第一个判断,中国无人驾驶的商业化量产会比美国来得快。
第二个判断,封闭场景会比开放场景来得更快一点。我有一个客户是做露天矿开采的,他有几个痛点:一方面,工作环境很艰苦,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招到人以后路不好,如果驾驶员出了安全事故可能会停产,停产一天的损失是好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所以,如果能做到封闭场景的无人驾驶,他愿意多花点钱。
第三个判断,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是自动驾驶的拐点,L3的应用会到来。这会给客户带来什么?首先就是安全性提升了;再有就是成本下降,所谓的三驾、双驾变一驾,节省保险、人工、节油等成本,会促进L3技术在快递、快运这些长里程客户的场景下出现量产。
第四个判断,自动驾驶除了技术的迭代以外,还有能源的迭代。我们有电动车,新能源车,这就和“碳达峰”“碳中和”是完全贴合的。
驾驶员|量产元年看技术:驾驶员贵了,自动驾驶有多远?
文章插图
郑洪波 东风商用车营销公司副总裁
董中浪:谢谢郑总,车厂还是有沉淀的,把这个事想得挺深挺透的。郑总刚才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场景,无人驾驶在封闭场景里面比较容易实现。技术公司初期扩大规模的时候,场景还是挺重要的。毫无疑问,这个事是技术起主导作用的;但我们看技术,不能单纯从自动驾驶某个算法或者某个应用来看,更多的是要从生态系统来看。所以,我也想请教一下容总,智加科技的技术在做一些扩展吗?怎么实现车路协同?怎么去跟高速公路打交道?怎么跟新能源打交道?技术的抓手应该抓在哪里?
容力:首先,我觉得自动驾驶乃至无人驾驶技术的最终落地,一定是产业链协同的事情,包括在座的货主方、运营方、造车方、技术方、资本方以及政府。
第二点,这个行业要做到降本增效,我们不是把一个技术做的很炫很酷,然后让大家为未知的时间周期买单。也许现在跳进来可能是高瞻远瞩的资本方,但是要让物流方、货主方和车厂接受这个东西还需要实际检验。所以,今年进入量产元年,大家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一溜,今年会是一个拐点。
驾驶员|量产元年看技术:驾驶员贵了,自动驾驶有多远?
文章插图
容力 智加科技中国区总裁
董中浪:技术落地还是要排除万难的,最终就是货主方要认同这个事,才能形成规模。所以对于技术公司来讲,其实都有一个策略的问题:怎么落地?跟谁组战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