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过度营销蚕食利润,防晒黑科技又是智商税?
文章图片
来源|时代商学院
作者|雷映
编辑|陈鑫鑫
蕉下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蕉下”)每卖出100元防晒类产品 , 其中超45元是用于营销支出和市场推广 , 因此虽然该公司毛利率近60% , 但净利率却不到6%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不断恶化 , 2021年为净流出 。 过于依赖营销 , 蕉下是否能顺利在港交所IPO?
蕉下品牌成立于2013年 , 创业之初主推防晒伞产品 , 随后扩展至户外防晒服饰 , 以及配饰、鞋帽等非防晒户外产品 , 是专为具体休闲社交属性的非竞技运动及户外活动场景设计的城市户外品牌 , 欲冲刺“中国城市户外第一股” 。 2021年 , 蕉下实现营业收入24.07亿元 , 其中服装、伞具、帽子、其他配饰、其他产品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9.5%、20.8%、18.7%、25.4%、5.6% 。
2022年4月 , 蕉下控股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 申请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 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担任其IPO的联席保荐人 , 本次IPO募资计划用于加强产品研发、提供品牌知名度及加强全渠道销售网络 。
2013年 , 马龙和林泽联合创立蕉下 。 截至目前 , 马龙及配偶王盈盈合计持股32.68%、林泽及配偶黄程程合计持股32.26% , 四人合计持有蕉下64.94%的股份 , 马龙、林泽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 。 此外 , 该公司2015年获红杉资本融资 , 彼时估值0.29亿美元 , 2021年获蜂巧资本B轮融资估值升至1亿美元 , 2022年获宏祺控股投资C轮融资估值增长至30.26亿美元 , 在将近7年时间内蕉下的估值翻了超100倍 。 截至目前 , 红杉资本、蜂巧资本持有该公司19.37%、6.96%的股权 。
【概述】
蕉下品牌以“ODM制造+DTC营销+内容传播带货”为商业运营模式 , 其中以DTC(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驱动的全渠道营销模式是该公司自身总结的竞争优势之一 。 然而 , DTC营销模式也造就了该公司产品销售高度依赖第三方电商平台 , 同时收入增长依赖持续砸重金进行营销推广以追求网络热度和流量 , 依赖与社交平台、明星、KOL等合作进行饱和式内容营销 , 整体获客成本偏高 。 报告期(2019-2021年) , 蕉下的销售费用率高达32.4%、40.7%、45.9% , 明显高出同行平均水平 , 这也使得该公司业务经营呈现高毛利率低净利率、收入高增长但盈利羸弱、盈利质量差的特征 。
与此同时 , 以“防晒黑科技”支撑产品高定价的蕉下 , 实际在研发投入上的比例不足营销投入的十分之一 , 且该公司所有专利中多以外观设计专利为主 , 专利技术整体科技含量并不高 。 与此同时 , 蕉下以代工生产为主 , 这决定了该公司实际运营中既无生产成本的过程控制亦无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 。 投诉平台显示该公司产品质量问题频出 , 在消费者认知不断成熟下 , “防晒黑科技”恐成“智商税” , 将进一步削弱其现有产品的定价话语权和新品类的扩展能力 。 届时 , 收入增长驱动力减弱 , 本就存在盈利瓶颈的蕉下 , 还能走多远?
近半收入用于营销 , 高毛利率却难赚钱
蕉下成立于2012年 , 彼时 , 国内畅销的防晒雨伞品牌是均价30元之内的天堂、梅花伞等传统品牌 , 蕉下选择从“200元一把的防晒雨伞”的中高端市场介入 , 瞄准年轻女性的时尚美学需求 。
精选大单品并做到持久畅销是蕉下主打的产品策略 。 自2013年该公司推出第一款防晒产品双层小黑伞成功走红 , 截至目前 , 蕉下有22款精选单品年销售额各自超过3亿元 , 包括2017年或之前推出的三款防晒精选单品(双层小黑伞、口袋系列伞、胶囊系列伞) 。
- Python|元宇宙营销:虚拟世界的生意怎么做?
- |如何提高品牌广告营销转化率?
- IT业|传统养殖行业网络营销有哪些推广渠道
- 乐视网|乐视“欠款营销”赚足了流量,可谁还记得被“逼死”的供应商们?
- 《梦华录》IP全视角开发——品牌全景营销新模式探索
- 网络营销|做好网络营销,中小企业究竟应该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 台积电|别再说不会写文章了:爆文作者都在用的4种软文营销大招
- 微软|正观快评:建立主播“黑名单”,让直播营销回归正轨
- |营销“爱中国”,直播收入超百万,坐拥千万粉丝的美国网红,终于翻车了?
- 网络|设主播黑名单制度,上海为网络直播营销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