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水线到黑灯实验室,生命科学上游的自动化革命 36氪新风向( 二 )


驱动力:算得过“经济账”
从流水线到黑灯实验室,生命科学上游的自动化革命 36氪新风向】从大环境来看 , “以前的钱很好赚 , 现在的钱不好赚了” , 企业尤其需要缩减开支 , 一个关键举措就是进行智能化改造 , 但前提是算得过“经济账”:即下游客户完成自动化改造后在单位空间、人力支出所带来的通量要远高于传统方式 , 扣除购置收入 , 依然有显著的投资收益 。
从流水线到黑灯实验室,生命科学上游的自动化革命 36氪新风向
文章图片
传统方式VS自动化方式的大概成本核算(36氪绘制)
目前来看 , 实验室自动化是个“存量变革+增量崛起”的生意 。 一方面 , 自动化的形式在不断升级、需要更新换代 , 目前主要应用在药物研发、临床检验、基因组学解决方案等领域——上述市场其占有率也仅为10%左右;另一方面 , 一些新的场景正在被挖掘和应用 , 形成一个增量市场 , 涉及生命科学研究、分子诊断、合成生物、细胞培养等 。
也因此 , 目前针对实验室自动化潜在规模 , 市场还没有权威及统一计算口径 。 根据投资人和创业者访谈 , 以及市场需求倒推 , 36氪总结了三个主要的测算方法 , 均指向千亿市场:
首先 , 目前国内的实验室数量近13000个(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医院和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新药研发企业、CRO公司等) , 按照单个花费1000万人民币算 , 总量1200亿人民币;另外 , 国内实验室分析仪器市场规模700亿 , 如果要全方位进行自动化改造和升级 , 也会带来百亿市场 。
其次 , 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市场潜在市场空间近6500亿元人民币 。 参照其它成熟行业 , 自动化技术有望通过质量效率提升为市场带来20%的增量产值 , 即1300亿元;若再加上对传统人力科研服务近500亿元市场规模的充分替代 , 这将是一个拥有近2000亿元潜在需求的由下游产业应用高度驱动的未满足市场 。
最后 , 因为实验室自动化产业的特殊性 , 它在商业落地过程中会涉及科学仪器、试剂耗材、自动化设备、信息化软件等不同业态 , 且均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 , 加总来看 , 全球范围内市场规模近2000亿美元 。
但因市场还在发展早期、缺乏典型的标杆案例 , 规模化应用还无从谈起 。 也因此 , 就有投资人戏称:“现在谈规模没有意义 , 多去跑几家客户、打开市场才是实际 。 ”
演变逻辑:对“黑灯实验室”的渴望
虽说受到惯爱“追新”的风投圈的关注 , 但实验室自动化并不算新鲜事物 , 也因其内涵的丰富和场景的多元 , 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 。
一般来说 , 实验室自动化是指利用各种自动检测仪器和计算机等手段实现实验和数据处理 , 进而减轻实验人员手工操作 , 提高工作效率 。 疫情催生的全自动核酸检测仪器、自动分配系统等便是典型 。 技术在进步、功能在提升、应用场景在拓展 , 实验室自动化也成了一个随时在迭代的动态概念 。
从流水线到黑灯实验室,生命科学上游的自动化革命 36氪新风向
文章图片
镁伽科技绘制
实验室自动化肇始于临床检验领域 , 在1981年由日本提出 。 在上世纪90年代 , 商品化的实验室自动化系统便已进入劳动力缺乏的日本和欧美市场 , 并培育出了此后行业耳熟能详的几大品牌 , 譬如日立、贝克曼、帝肯等;这些品牌设备紧随其后进入中国市场 , 慢慢铺开 , 本土品牌也在随后崛起 。
产业发展背后还伴随着实验室自动化形态的成熟演变 , 这带来了检测通量的提升、场景的延伸、实验闭环的逐步打通 , 灵活性和易用性的提升 , 以及单位成本的逐渐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