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移动通信的单数“魔咒”不存在

从任职美国贝尔实验室 , 到担任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 , 再到后来创办达闼机器人公司、研发云端智能机器人 , 无论如何“跨界” , 移动通信始终是黄晓庆绕不开的“老本行” 。 对即将召开的2022世界5G大会 , 以及当下如火如荼的5G产业发展 , 黄晓庆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
没有哪一代通信网络不成功
我国5G商用已3年 , 但这样的调侃并未消散:“名字是单数的通信网络似乎都不太成功 , 如3G和5G 。 ”
“当年设计3G标准时 , 工程师们认为人类对通信数据的需求只有2M , 事实证明不是这样 , 所以3G很快被4G代替 。 ”黄晓庆说 , “我国3G商用较晚 , 应用时间不长 , 因此给大众留下了‘不成功’的印象 。 ”
“没有哪一代通信网络是‘不成功’的 , 他们都为下一代积累了技术和经验 。 ”黄晓庆强调 , 3G虽应用时间短 , 但其所完成的技术积累对通信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
尽管5G各项性能均显著优于4G , 但黄晓庆并不否认 , 目前大众对5G的感知不强 , 主要原因在于 , 对广大消费者而言 , 5G尚未出现“杀手级”应用 。
黄晓庆说:“如果只用5G来刷一刷短视频 , 这个速度变化对消费者来说确实不够明显 。 ”
2022世界5G大会即将召开 , 作为本届世界5G大会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主席 , 黄晓庆希望在这个论坛上 , 全球权威专家不仅“讨论自己的事儿” , 也能让公众看到人工智能、5G、机器人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 让相关政府部门更深入了解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为政策制定提供有效支撑 。
5G“杀手级”应用浮现
谁最有可能成为5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
黄晓庆瞄准了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实体化的结果就是机器人 , 并且是云端智能机器人 。 ”
在黄晓庆看来 , 5G时代的机器人将更接近“阿凡达”的形态 , 即机器人大脑位于遥远的云端 , 只有身体在现场为人类提供服务 , 机器人的智能水平将不再受身体硬件条件所限 。
黄晓庆将5G比作机器人的“神经网络” , 就像人类依靠神经网络在大脑和躯体间传递信号 , 机器人依靠5G来保证身体与云端大脑间高效的数据传输 。
黄晓庆说:“人类的眼睛到大脑间的视觉信号延迟只有30毫秒 , 5G的延迟只有5—10毫秒 , 要做一个真正像人类一样的机器人 , 必须依靠5G 。 ”
黄晓庆强调 , 5G的低时延特性保证云端大脑与机器人高效沟通的同时 , 也确保了人类可以远程实时操控机器人 , 避免机器人失去控制的情况发生 。
黄晓庆对智能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有着清晰的构想 , 随着5G的进一步普及和成本的降低 , 2025年左右 , 智能机器人将在养老院、工厂、医院等场所代替人类从事部分枯燥、高危的工作;2035年左右 , 智能机器人有望走入千家万户 。
黄晓庆指出 , 本次大会在哈尔滨举办 , 这里是黑龙江省的优质人才库 , 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大本营 , 我们期待黑龙江在高科技领域的崛起 , 希望智能机器人产业能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关键力量 。
达闼机器人公司当前的目标是做出一个真正的双手双足人形机器人 , 黄晓庆说:“人体关节有300多个 , 目前我们产品的关节数量是34个 , 如果按照摩尔定律 , 可能只需要6—8年就能够达到人类的关节数量 。 ”
6G应聚焦解决两个重要问题
黄晓庆对6G有自己的思考:“5G在无线电技术上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 以至于大家不知道6G该往哪发展 。 有人提出6G应该重点研究太赫兹 , 但我认为 , 6G的发展应该聚焦于解决两个重要问题 , 天地通信一体化和频率动态部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