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在线就业”急速发展,互联网如何放大劳动价值


对于“在线就业”这一急速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 学界有何观察?互联网在今天及未来 , 如何更好地放大劳动价值?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助理教授张妮拉、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商学院讲师毕清清 , 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
记者:“在线就业”这一概念 , 如何界定?
张妮拉:认知层面 , 我们会认为内容创作和服务两类是在线就业的岗位所在 , 因为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较小 。 而技术和运营与传统的工作类型相对来说比较一致 , 需要在实体单位进行 。
有一个词叫作“Gig economy” , 是从2018年开始在全球都非常火的一个词语 , 中文译为互联网零工经济 。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 零工任务更加碎片化 , 获得信息的渠道拓宽 , 使我们很大程度上可以进行供需的匹配 , 也更加方便地找到相关工作 。
比较特别的一点是 , 碎片化的任务 , 其实已经不单单是企业有需求 , 个人也会有 。
在线就业具有工作时间和空间的自由的特点 , 其基础结构也有所变化 。 传统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一般都是直线连接 , 而在线就业的特点就是中间会有一个灵活的平台 。 既可以是用工平台 , 也可以是B站、小红书、知乎这种知识共享内容的平台 。 平台对于自由工作者而言 , 可以对其支付费用 , 也可以提供一些任务搜索的渠道 。 在互联网上不管是需求方还是供给方 , 都属于平台用户的层面 。 而传统的就业场景中 , 用户只有员工 , 企业是提供工作任务的一个整体 。
在线就业的核心在于非劳动关系化 , 因为我们从原来的企业和劳动者的雇佣模式慢慢转变成了平台和个人 , 或者平台和企业的交易模式 。 由平台把从业者和企业连接在一起 , 这是一种合作而不是一种劳务雇佣关系 , 所以在线就业就非劳动关系化了 。 传统的零工很多时候提供的都是一些劳动力的服务 , 而在互联网零工经济下 , 越来越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共享 。 这是当前在线就业的一个重要提升 。
记者:整体而言 , 在线就业在全球和中国的发展情况如何?
张妮拉:国内对于在线就业的肯定越来越多 。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把在线就业的各种类型进行划分 , 做了一个官方的定义 。 基于共享经济 , 报告把交通出行、住宿共享、外卖服务、网络直播、技能服务、内容创作、知识付费等七个项目作为在线就业的类型 。
2018年时 , 互联网在线就业58%是交通出行类 , 30%是资产共享类 , 纯线上的内容创作和专业服务在全球零工经济中约占4% , 但随着社交媒体和众包平台的发展 , 这一块的工作岗位比例在不断上升 。
统计显示 , 在2018、2019年两年中 , 零工经济增长将近30% , 在总的GDP里贡献了10%的增长值 。
在线就业的形式 , 也有助于扶农帮困工作 , 如直播带货、宣传文旅风光等 , 由此产生了更多岗位 , 帮助了偏远地区的发展 , 又促成了更多新的岗位 , 形成新的、正向的循环效应 。
全球范围内的工作布局目前以软件开发为主 , 这种内容在国内相对来说比较少 。 还有一部分是多媒体和创意工作 。 很多公司想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 需要软件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服务 , 但可能并不需要一直进行开发 , 所以未来后者的工作会越来越多 。
劳动提供方在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特别多 。 这三个国家里IT相关的零工工作人数最多 。 中国零工经济的人员也在慢慢增长 , 现在达到了3.86% 。
雇主方面 , 美国占了将近40% , 可能他们更习惯于这种闲散的工作形式 , 也很愿意提供临时工作的机会 。 中国的在线就业从2003年开始 , 当时主要是淘宝店主通过互联网进行就业 。 预计再过十年 , 中国的互联网零工从业人数有望超过4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