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华为余承东会颠覆汽车行业的营销模式吗?( 三 )


从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来看 , 未来智能座舱、车机系统、汽车芯片等可能将是余承东的技术杀招 , 真正的营销大战还在后头 。
从汽车行业其他玩家的营销打法来看:
首先汽车行业尤其是传统汽车大多数玩家不善于观察行业、研究用户痛点 , 提炼技术卖点 。
从营销层面来看 , 传统车企一直沿用过去电视品牌广告那种不痛不痒 , 在消费侧无感的品牌广告 , 如今最多也就把品牌广告的投放平台放到视频平台 , 也不善于利用社交媒体与内容平台 , 设置有争议的技术卖点与话题议程 。
而不善于在社交内容平台制造话题议程 , 本身就已经输了一筹 , 因为话题议程设置的成功与否 , 决定了是否将新车产品推出圈 , 引发行业性大争论 , 这是出圈的第一阶段 。
余承东的话题议程设置方法是采用强烈的“主观性、偏见性”的观点 , 直击大众的情绪 , 这种引发的大众情绪也大多是负面的、偏见性的 , 继而引发争议 。
从目前与华为合作的厂商来说 , 多数都是二三线车企 , 因此可以用一种剑走偏锋的打法——依赖技术话题持续发酵 , 从小圈子快速辐射出圈 , 成为非圈内人关注的话题 , 并辐射覆盖到大量的汽车用户或者正在持币待购的汽车用户 , 引导他们去思考这些话题 。
这个过程是一个心智改变的过程 , 不管用户是否接受 , 这种观点会影响到他们的购车倾向性 。 这也是李瑞峰们“想不通”的地方 。
偏见是市场的动力 , 也是市场筛选器曾有一种心理学观点大致是:负面的情绪会比正面的情绪给人的影响更大 。 这也是为什么“越骂越有销量”往往是中国商业市场的一种怪现象 。
这是社交网络的传播效应起了作用 , 社交网络对人们的信息接收与甄选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 而大众基于某一话题的争论就会形成正、反两方的强大势力圈 , 而在商业世界 , 偏见往往有强大的市场 。
这与索罗斯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所谓市场由所有参与者的心智构成 , 所谓心智就是市场中人们的情绪与偏见 , 看似理性的市场实质上充满了非理性 , 充满了偏见 。 而偏见是市场的动力 。
但在笔者看来 , 偏见也是市场筛选器 , 从余承东的打法来看 , 通过提炼汽车技术卖点 , 不断放大这个点的作用 , 将局部优势放大到全局优势 , 进而引发大争论 , 这个过程是一个高净值用户筛选的过程 。
因为对于卖车方来说 , 不像卖手机需要走量 , 动辄上千万部 , 这需要有足够多的粉丝才行 , 不能轻易得罪某一部分对某个技术路线与产品功能有特殊偏好的粉丝 。
而汽车产品无法走量 , 对于小厂来说 , 一年能卖个30万辆已经是不错的表现 。 因此 , 卖车只需要筛选高净值用户 , 高净值用户的筛选需要精准聚焦 , 精准筛选一定要用偏见思维 , 只有足够大的偏见与主观性 , 才能筛选出这部分忠诚度最高的用户 。
因此 , 在汽车行业的营销 , 不要怕得罪用户 , 不认同你观点的用户 , 不是你的精准目标群体 。
尤其是与华为合作的新能源品牌多为二线边缘品牌 , 本身销量就不佳 , 它只需要筛选出一部分能高度认同他技术理念的粉丝即可 。 这部分高度认同他的粉丝群体 , 就是在目前或者日后有可能下单的高净值用户 。
增程式与从使用层面来看 , 与插电式混合动力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 但余承东通过对技术路线的优势放大 , 影响用户心智 , 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田忌赛马的策略——放大中等马的优势 , 与上等马的核心优势PK , 快速提升品牌溢价 , 带动销量 , 从目前来看 , 余承东的营销模式正在取得阶段性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