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重庆日报坐落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金凤实验室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招募样本采集...|西部(重庆)科学城两年签约43个校地院地项目( 二 )


科研人才加速汇聚
校地院地项目汇聚1500名高端人才
载体建设固然重要 , 但要建设科创中心核心区 , 人才资源尤其是高端科研人才不可或缺 。 从将人才“抢过来”到人才“抢着来” , 科学城正有力撬动科研院所、高校资源 , 加速向人才聚集的“强磁场”转变 。
华大时空组学中心“隔壁”落户了由卞修武院士领衔的重庆先进病理研究院 。
研究院由陆军军医大学与金凤实验室共建 , 将通过整合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影像组学、代谢组学、形态组学、临床体征六大技术手段 , 开展病理学相关研究 。
除卞修武院士团队外 , 研究院还进驻有8个项目PI(研究团队带头人) , 他们将一起推动病理诊断研究攻坚克难 。
为什么人才抢着来?这和科学城的引才、聚才、留才模式密不可分 。
“实验室就是科学家干事创业的舞台 。 ”金凤实验室运营负责人徐辉介绍说 , 金凤实验室坚持科学家主导 , 实行项目PI(研究团队带头人)负责制 , 科学家在研究路线、人员招聘、经费使用上享有充分自主权 。
金凤实验室只是一个缩影 。 当下 , 科学城正推动建设“人才特区” , 加快打造聚才“洼地”和“用才”高地 。
“我们以‘金凤凰’政策引才、以项目聚才、以事业留才 。 ”西部(重庆)科学城相关负责人介绍 , 大批科研人员之所以愿意留在科学城发展 , 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好政策、好项目 , 更重要的是这里创造了干事创业的舞台 。
在一系列创新创业条件的保障下 , 重庆大学城高校毕业生周靖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
周靖是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测专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 。 4月初 , 她报名参加了科学城一家企业的面试 , 两周后顺利成为该公司一名实习生 , 开始学习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和生产 。
得益于科学城打造的全市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件事”平台 , 像周靖这样“学在大学城、留在科学城”的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 。
数据显示 , 随着校地院地合作项目的加速落地 , 科学城已集聚院士等专家学者及研发人员1500余名、培育研究生300余名 , 帮助近3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学在大学城、留在科学城” 。
原始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校地院地项目转化科研成果65项
前沿科技是科创中心核心区建设的动力源泉 ,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 。 在科创载体的支撑和科创人才的“加持”下 , 科创成果正在科学城不断“破壳” 。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是最早一批落户科学城的校地协同项目 。
日前 , 研究院推出的北太天元数值计算通用软件 , 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科学计算软件国内市场多年的僵局 。
“科研团队已解决了工程与数学之间强耦合的问题 , 实现国产科学计算软件领域‘根技术’的突破 。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王涛介绍 , 如果把科学计算软件比作一棵“技术树” , 为整棵树提供滋养、使其不断升级的就是“根技术” 。 “根技术”能衍生并支撑一个或多个技术簇的技术 ,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 。
目前 , 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等155所高校以及长安汽车等多家企业已选择试用该软件 。
北太天元软件只是“冰山一角” 。 目前 , 科学城已认定高校院所技术合同639项、成交额6.8亿元 , 校地院地合作项目共转化科研成果65项 。
这些成果的取得 , 得益于载体的支撑和人才的“加持” , 也少不了科创体制机制对人的“鼓励” 。 为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 科学城在重庆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 , 发布2021年“揭榜挂帅”项目榜单10项、总金额约60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