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祛魅:从降维打击到降维求生

编者按:本文系创业邦专栏作者远川研究所原创作品 , 作者熊宇翔 , 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
在2020年的一场公开活动上 , 自动驾驶创业公司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被主持人发问 , 为什么会和Waymo这样的头部公司采取不一样的战略 , 曹旭东认真解释一通之后 , 没想到招致文远知行创始人韩旭的“内涵” , 双方就此展开了一轮唇枪舌剑 。
对于Momenta同时兼顾L2和L4的双线作战打法 , 韩旭搬出了一句古话:搏二兔 , 不得一兔[1] , 强调有些东西需要聚焦 , 接着又来了一句:“我们看着山顶的金子就冲上去 , 路边的碎银子就不捡了 , 于是披荆斩棘 , 逢山开路 , 遇水架桥 , 一路上把自动驾驶出租车队建出来了 。 ”
曹旭东听完之后心里有些不悦 , 回怼了一句:“在中国一二线城市运营百万辆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 , 这件事还挺有挑战” , 并且强调Momenta聚焦的是核心 , 而不是花里胡哨的边界 。
两年前 , 做L2和做L4级自动驾驶的公司就像两个平行世界 , 你我之间 , 泾渭分明 , 甚至互相之间有些瞧不上 , 但现在 , 这种边界正在被打破 , 不少L4公司开始“降维”进入L2领域 。
其中就包括对碎银不屑一顾 , 认为2024-2025年Robotaxi就能满大街跑的文远知行 。
今年5月 , 文远知行拿了博世的投资 , 双方将会共同开发L2-L3级自动驾驶 , 无独有偶 , 之前主要做L4级Robobus的轻舟智航也在同期推出了价格低至1万元的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 再往前追溯 , 华为和百度也将L4级的技术能力“降维”用到了一些车企身上 。
短短两年时间 , “降维”似乎成为了自动驾驶行业的关键词 , 这些变化似乎都在印证华为前自动驾驶负责人苏菁的一句话:“现阶段做Robotaxi的企业都得完蛋 。 ”
01从降维打击到降维求生自动驾驶从一开始就分了两条岔路 , 一条是技术从低到高的循序渐进式 , 代表是特斯拉 , 一条是直接实现终极目标的一步到位式 , 代表是Waymo 。
自动驾驶祛魅:从降维打击到降维求生
文章图片
自动驾驶分级以L3为分水岭 , L3以下一般称ADAS
L3以上为高等级自动驾驶 , Robotaxi属于L4-L5
2016年 , 谷歌无人驾驶团队独立为Waymo , 正式拉开了这个行业的大幕 , 一批互联网大厂、学界背景的华人工程师也选择下海 , 随后两年 , 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当时名为景驰)、Momenta、AutoX、Roadstar.ai等公司相继成立 。 这些公司不约而同选择了Robotaxi这条最难、但也是最有商业潜力的赛道 。
2018年 , 摩根士丹利对Waymo给出了1750亿美元的估值 , 比上一轮暴增1000亿美元 , 其中Robotaxi业务价值800亿美元 , Robotruck价值900亿美元 , 软件授权业务价值70亿美元 。
麦肯锡预测 , 仅在中国 , Robotaxi在2030年的订单金额就将达到2600亿美元 , 会超过自动驾驶乘用车的销售金额[3] 。
资本看到了一种可能性:自动驾驶会让司机“下岗” , 这些手握降维打击技术的创业公司 , 将成长为未来的Uber、滴滴 , 甚至有可能将车企变成他们的代工厂 , 终结卖车的商业模式 , 这个故事听上去比电动车取代燃油车都要性感 。
在这样的预期下 , 2018年国内迎来了自动驾驶的投资热潮 , 当年全行业融资162亿 , 小马智行、文远知行、Momenta、Roadstar.ai悉数完成上亿美金融资[4] 。 Robotaxi成为了孕育独角兽的金窝 。
然而 , 情况很快急转直下 。
2018年末 , Waymo前CEOJohnKrafcik在商业化试点进展缓慢时主动站出来戳泡泡 , 表示完全无人驾驶汽车很可能永远不会出现[5] , 也有一些L4和L5公司的工程师认为 , 自己做的事其实是在一个赛道上跑圈 , 以为解决了90%的问题 , 但是回头一看 , 还有90%没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