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兽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待遇怎么样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重大需求,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企业主体作用,着力优化政策法规,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环境,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加快生物产业高端化发展 。(2)基本原则 。坚持高质量发展 。加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加快生物技术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逐步提高原创能力 。大力发展新产品新业态,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高附加值产业链 。强化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推广先进质量标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 。营造良好的企业创新环境,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对重大技术创新进行产业化、商品化、推广应用 。坚持产业链协同发展 。增强生物产业基础和共性技术对新型业态和产业的支撑能力,增强重点领域上下游支撑能力和重点领域间协同发展能力,大力推进专业化分工合作,支持延伸服务发展,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整体协调发展,提高产业化发展层次和水平 。坚持国际化发展 。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针对生物技术创新、新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促进全球生物技术、人才、资本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 。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国际化发展水平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将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到2020年,生物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具体目标包括: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 。生物重点领域全面发展,新业态健康成长,重点领域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研发比例;主要企业销售d投入大幅增加,实现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幅增加,海外授权专利数量大幅增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规模和质量大大提高 。2013-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 。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率大幅提高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形成比较完善的新生物产品和技术的市场准入、价格形成和市场监管的管理体系,建立新的生物产品和技术市场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组织实施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等行动计划,完善新药研发基础支撑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加强先进技术规范的推广应用,完善医疗管理体制机制等 。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管理能力,加快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中药等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和产业化,增强区域配套能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 。2013年至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推动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上市,形成了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提高了生物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1.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的创制和产业化 。推动疫苗升级换代,重点是新型疫苗(包括治疗性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 。加快治疗性抗体等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的研究和产业化,推动核酸药物的发展 。加快长效注射剂和非注射给药系统等新型制剂技术和产品的开发 。促进血液制品综合利用水平提升,支持重组血液制品研究和产业化 。开发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 。支持抗体规模化生产、新型生物反应器、佐剂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高质量生物技术药物的规模化研发 。构建生物技术药物发现、评价、检测和安全性监测公共技术平台,完善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体系 。推动我国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生物技术药物企业和产品通过相关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认证,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专栏1生物技术药物发展行动计划旨在形成支撑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的先进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多功能生物技术药物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主要内容支撑体系建设:与重大科技项目相衔接,建立与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国家基因资源库、支持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和生产检验的菌种库、细胞库和菌株库;建设生物技术药物细胞表达与产业化研发平台、生物技术药物检测与表征共享技术平台、动物细胞培养产品安全检测平台 。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生物技术药物安全监测体系 。产业化示范:依托企业建设多功能化、功能化 。
合国际标准的生物技术药物生产基地,建设治疗性抗体药物、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新型疫苗产品的产业化示范工程,突破一批规模化生产、制剂、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促进一批新品种投放市场,开展国际资质认证,形成示范效应 。政策配套:优化审批程序,强化生物技术药物监管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物技术药物纳入医疗保险产品目录相关政策 。2.推动化学药物品质全面提升 。围绕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和精神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需求,加速化学创新药物的产业化,高品质开发通用名药品,开展基本药物临床使用综合评价 。重点推进缓释、靶向、长效等新型制剂研发和关键工艺技术产业化,鼓励新型辅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应用先进的生产管理规范,提高我国制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制剂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推进绿色制造和过程控制等新技术的应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强化我国原料药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 。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国际认证服务体系,完善特色化合物库、测试和评价共享平台等创新支撑体系 。专栏2 通用名药品高品质发展行动计划目标与科技重大专项衔接,形成通用名药品原料药和制剂质量提升和国际化支撑体系,实现一批药品的高品质规模化发展,推动一批制剂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主要内容支撑体系建设:建设杂质样品库和药用原、辅料数据库;建立综合质量评价实验室,建设微乳、脂质体、缓控释等新制剂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已上市药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平台 。产业化和国际化示范: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集约化制剂和药用辅料生产基地,开展绿色生产工艺和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示范,推动一批产品通过国际认证,带动全行业制剂品质提升 。扶持一批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产品的高品质生产,保障临床需求 。政策配套:研究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药品招标机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药品品质,推行药品原、辅料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参比制剂遴选指南和目录 。3.提高中药标准化发展水平 。以中药标准体系建设和推广应用为核心,加速规范化中药材基地建设,推动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无公害规范种植,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建立健全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的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中药材现代质量控制体系 。加大中药制药过程的关键技术开发和推广,提升装备制造水平 。打造一批从原料药材到药品的中药标准化示范产业链 。加快作用机理明确、物质成分可控、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中药品种的开发,培育现代中药大品种 。专栏3 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目标形成中药标准化支撑体系,推动一批重点产品的标准化 。主要内容支撑体系建设:建设常用中药材的基因库、标准实物库、化学成分库和指纹图谱库,构建质量检测技术平台 。重点产品标准化示范:建设中药材无公害种植与产地规范加工、中成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化的产业链;开展中药溯源检定和过程控制技术的应用,推动质量提升和标准统一的重点产品示范,建立系统、规范、严格的质量体系,提高中药行业标准化水平,促进中药国际化发展 。政策配套:对质量标准提高、用药安全显著改善的中药,研究制定优先纳入医疗保险目录等优惠政策 。(二)突破核心部件制约,促进生物医学工程高端化发展 。围绕预防、诊断、治疗、手术、急救、康复等医疗、家庭和个人保健市场的需求,组织实施高性能医学装备产业化行动计划,支持以优势整机制造企业牵头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生命科学技术与数字化、新材料等技术交叉融合,重点研发核心部件、基础材料和关键技术,发展高性能医学装备、高质量组织工程植介入产品和康复产品、先进体外诊断产品,显著提高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到2015年,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年产值达到40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高端化发展的生物医学工程制造企业 。1.推动高性能医学装备规模化发展 。有效整合优质资源,推动产学研医深度结合,优先发展高性能医学影像、放射治疗、活体检验、体外诊断等医学装备及核心部件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促进高分辨率、低剂量、多模态、数字化和一体化的医学影像装置的产业化发展 。推动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全数字医疗集成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 。大力推进精准、微创外科和放射治疗中虚拟仿真、精确定位、智能反馈、光学成像等新型技术和装置的产业化,促进无创、低负荷、穿戴式等先进医疗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应用 。推进生理监测、生命支持、血液净化、物理治疗、家庭保健等新型数字化生物医学工程产品高品质、规模化发展 。发展先进的医疗器械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 。专栏4 高性能医学装备产业化行动计划目标建成先进医疗器械特色发展产业链,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协同开发、设计、集成制造等在内的产业链发展联盟,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创新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主要内容高性能医疗设备:大力提升正电子发射探测、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平面换能器等核心关键部件专业生产能力,形成正电子-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仪(PET-CT)、磁共振成像仪(MRI)、医用加速器(MLA)、内窥镜(ES)、超声成像仪(USI)等高端医学装备的核心部件和整机生产能力;发展新一代微创、无创和全科诊疗设备与检测设备、外科手术器械和机器人 。医院数字化系统和远程医疗装备:加快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融合应用,加强医院数字化系统、远程医疗系统、个体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制和产业化,提供集成化、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 。新型通用医疗仪器设备:推动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的应用,研制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体外诊断系统、医疗仪器和康复器械 。政策配套:研究建立大型仪器诊断服务社会化的管理机制,鼓励开展租赁、托管等新型商业模式 。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技术审评体系、安全性评价、第三方评估机制、临床试验管理法规和相关标准,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安全推广使用 。研究制定鼓励性定价、医疗保险等政策 。2.加速高附加值植介入材料及制品的产业化 。推动仿生医学、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与生物技术的融合,促进新型高生物相容性医用材料的研制和产业化 。开发以药械结合、分子设计学为技术特征的植介入体设计和制作关键技术及其精密加工装备和生物反应器,推动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相关医疗器械的产业化发展 。针对血管、关节等疾病置换、修复的不同临床治疗需要,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涂药支架、人工瓣膜、骨修复材料、人工关节、人工皮肤等医疗器械产品,加快临床应用推广,扩大我国植介入医疗器械的产业化发展规模 。加强技术集成,支持新一代残障人员医用康复辅具的研制和生产 。3.大力发展新型体外诊断产品 。围绕早期筛查、临床诊断、疗效评价、治疗预后、出生缺陷诊断等需求,开发高通量、高精度的检测仪器、试剂和体外诊断系统 。加快发展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兴技术,加速免疫、生物标志物、个体化医疗、病原体等体外诊断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可现场快速检测的血液、生化、免疫、病原体等体外诊断仪器及试剂的制备技术,促进规模化生产 。建设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加强原料酶、诊断性抗体等试剂原料基地建设,构建量值溯源体系及其参考实验室网络,推动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 。(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增强生物农业竞争力 。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等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优势,加强生物育种和农用生物制品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开展新品种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完善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农用生物制品标准化高品质发展 。推进海洋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综合利用 。到2015年,生物农业年工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推广一批新技术与重大新产品,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生物农业企业 。1.提升生物育种核心竞争力 。大力开发主要农林动植物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重点推动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菜、马铃薯和猪、禽、牛、羊、水产等动植物重大新品种的培育、扩繁与产业化 。加快推进分子育种、细胞育种、航天生物工程、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培育推广超高产、多抗、优质专用、易储耐藏、营养强化等新品种 。大力发展果蔬、花草和林木等生物育种高端产业群 。发展良种繁育、加工与检测等先进规模化生产装备与技术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生物种业品种研发、繁育与示范,规范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平台,建设市场主导的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完善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生物种业技术体系 。专栏5 生物育种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建立国家生物育种产业支撑体系,创制和推广应用一批重大新品种,培育若干龙头企业 。主要内容支撑体系建设:构建重要农林生物基因信息库、生物育种技术共享平台和国家生物育种基地,面向粮食、林木、畜禽、水产主产区和优势区域,建设新品种选育、规模化繁育、种子加工、营销、推广与品种权交易平台,完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技术体系 。龙头企业培育:支持企业与优势科教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种业发展合作关系,培育掌握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 。新品种产业化:突破一批分子育种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快水稻、玉米、小麦、速生林木、木本油料、猪、禽、牛、羊、水产等动植物重大突破性新品种的选育与产业化 。政策配套:研究完善现代种子(仔)企业扶持政策,推动健全种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与管理,进一步完善适用于生物农业发展的行政审批制度 。2.加快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化 。加速开发生物菌种新资源,发展规模化发酵培养关键技术与装备,强化农用生物制品的市场准入监管,促进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高品质发展 。加快构建大规模疫苗悬浮培养生产线,促进新型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推进动物基因工程疫苗与动物疫病诊断试剂的生产标准化 。加快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加快基于饲用酶制剂、益生素、抗菌肽、植物提取物等的生物技术产品在生物饲料中的应用 。推动高品质植物免疫诱抗剂、生物杀菌剂或杀虫剂、天敌生物等生物农药产品产业化 。加快突破保水抗旱、荒漠化修复、磷钾活化、抗病促生、生物固氮、秸秆快速腐熟、残留除草剂降解及土壤调理等生物肥料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瓶颈,提升产业化水平 。专栏6 农用生物制品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建立国家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支撑体系,创制一批重大农用生物制品,培育若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主要内容支撑体系建设:构建生物兽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资源信息库、产品研发共享平台和产品孵化基地,完善国家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支撑体系 。龙头企业培育:支持企业与优势科教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新产品研究与产业化:突破一批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产关键技术、新工艺和装备,加快新型生物疫苗与兽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的产业化 。政策配套:研究完善现代农用生物制品企业扶持机制和产品生产应用补贴制度,健全适用于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3.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加快开发海洋特有的生物资源,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聚集区,推动海水养殖、综合加工产业和远洋渔业快速发展 。积极应用细胞工程和分子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种苗繁育和种质创新,大幅提升海水养殖新品种开发能力,加大力度推广应用新产品 。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应用,发展工业用酶、医用功能材料、生物分离材料、绿色农用生物制剂、创新药物等海洋新产品 。建设海洋生物库等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提高海洋水产综合加工技术及加工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水平,加强远洋生物资源探捕开发,提高远洋新品种的利用水平 。(四)提高产品经济性,推动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 。面向促进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生物制造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实施生物基产品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新型发酵产品的产业化与推广应用;组织实施生物工艺应用示范行动计划,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轻纺、冶金及能源领域的应用示范,促进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 。到2015年,生物制造产业年产值达到7500亿元,生物基产品和生物工艺对石油化工原料及传统化学工艺的替代取得重大进展,发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1.推动生物基产品的规模化发展应用 。加快推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与新型发酵产品的规模化发展,提高生物基产品的经济竞争力 。重点推进非粮生物醇、有机酸、生物烯烃等生物基化工原料的产业化,推动生物基产品及其衍生物在化工行业的应用 。提升氨基酸、维生素等新型发酵产品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大力推进生物塑料、生化纤维等生物基材料的规模化发展与应用 。加快构建典型生物基产品的产业链,推动集聚发展,初步形成生物基产品规模化发展能力 。专栏7 生物基产品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实现一批重要生物基产品的非粮原料生产,形成年产百万吨级生物基材料、千万吨级生物基产品的生产能力 。主要内容非粮工业糖产业化示范:推进薯类、秸秆、工程玉米等生物质处理、酶解糖化等高品质规模化制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设非粮工业糖产业化示范线,形成非粮可发酵糖的规模化供应 。生物基化学品产业化示范:推进微生物工程菌与热化学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建设化工醇、有机酸、生物烯烃及其衍生物等生物基化学品的规模化生产线,提高对石油化学品的经济竞争力 。生物基材料产业化示范:推进生物基材料生物聚合、化学聚合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建设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羟基烷酸(PHA)、生物基热熔胶、新型生物质纤维等生物塑料与生化纤维的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广应用生物基材料 。政策配套:建立生物基产品的认证机制,研究制定生物基产品消费的市场鼓励政策,研究农业原料对工业领域的配给制度 。2.推进绿色生物工艺的应用示范 。围绕传统工业过程的转型升级,加强生物催化剂、工业酶制剂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培育发展高效的工业用微生物菌种,推动微生物制造产业升级 。重点突破生化合成、生物印染、生物漂白、生物采矿等绿色生物工艺关键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动生物工艺在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冶金及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大力推进先进发酵工艺与装备的应用示范,大幅减少水资源、能源消耗和废水、废气排放,初步形成生物法绿色工艺体系,提高经济的绿色发展水平 。专栏8 生物工艺应用示范行动计划 目标推动一批新型工业酶制剂上市,建设6-8个规模化生物工艺示范工程,能耗、物耗、水耗和环境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 。主要内容酶制剂产业化示范:建设工业催化剂研发平台与现代化的工业酶生产基地,推动一批工业酶制剂与复合酶制剂新产品上市,提高酶制剂在化工、轻纺等领域的工程化应用能力 。生物工艺应用示范:推进生物工艺技术与装备的规模化应用,建设生化合成、生物印染、生物漂白、生物脱胶、生物制革、生物勘探与采矿等绿色生物工艺示范工程 。政策配套:制定鼓励发展绿色工艺的政策,研究实行工业生产生命周期评估机制和绿色工艺产品补贴机制 。(五)开辟多元途径,促进生物能源商业化发展 。围绕开拓清洁能源、缓解能源短缺、解决“三农”问题等战略需求,积极拓展非粮生物质原料来源和途径,加快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的研发与应用示范,积极推动生物质燃气和成型燃料的规模化应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有力推进分布式能源并网标准和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生物能源定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生物能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到2015年,生物能源年利用总量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可减排二氧化碳9500万吨,生物能源产业年产值达到1500亿元 。
 
兽药行业发展前景我国兽药行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由于新进入企业不断增多,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行业利润降低,因此我国兽药行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面对这一现状,兽药行业业内企业要积极应对,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生产技术,加强企业竞争优势,于此同时兽药行业内企业还应全面把握该行业的市场运行态势,不断学习该行业最新生产技术,了解该行业国家政策法规走向;掌握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动态,只有如此才能使企业充分了解该行业的发展动态及自身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以使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 。兽药行业的营销思维目前兽药行业采取的最主要的营销手段是业务+技术模式,此模式导致生产企业营销费用较高,压力较大,来又引发了诸多问题 。在未来的五年内业务+技术模式仍将是主流,但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比例可能会有微妙的变化 。二者的业务范围可能有所重叠,其分界线会越来越模糊 。另外,可能会有新的营销模式出现,最有可能出现的模式是集中于深度营销和建立营销联盟两个方面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兽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文章插图
沈阳伟嘉是一家什么企业?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工贸一体化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辽宁省和沈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辽宁省及东北地区最大的兽药制剂企业之一,辽宁省大型饲料制造企业之一,并已在申报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六和集团的发展历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兽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991年6月,注册成立科技饲料经营部,主要经销饲料、兽药、种苗等 。1993年4月,注册成立有限公司,并投建第一个科技饲料厂,从事预混料、种禽(蛋)的生产经营 。1994年,成立农业科学院,同时投建兽药厂,涉足兽药的生产销售 。1995年6月,组建山东六和集团 。同年,租建第一个配合饲料生产厂,开始配合饲料的生产销售 。1997年,全面接收平邑牧工商饲料厂、冷藏加工厂、种鸡场,进行“一条龙”运作 。同年,实施“万户农民养殖致富”工程 。1997年底、1998年初,提出并实施“微利经营、服务营销、近距离市场密集性开发”三大经营策略 。1999年,拓展山东生产基地布局,探索数据营销,建立集团信息化管理网络 。2000年,提出并组织实施商品鸡的标准化、现代化养殖新概念 。2001年,在山东六和集团饲料板块基础上,组建六和饲料股份有限公司 。从2001年开始,六和集团以每年10-15家新增企业快速发展,饲料、肉食加工、养殖和动物保健制品全面快速发展,成为具有行业较大影响力的畜牧业优势企业 。2005年,与新希望集团进行强强联合、全面合作;提出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的宏伟目标;六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集团销售收入过100亿元 。2006年,在集团内推广平度标准化养殖模式和平邑一体化经营模式;六和牌禽饲料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携手陕西石羊推动西北地区畜牧业发展;提出“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企业愿景 。2007年,六和与无棣政府在无棣成立国内第一家专业为农民提供担保贷款的担保公司——无棣和兴牧畜牧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六和牌水产饲料荣获“中国名牌”称号;与山西大象集团结成战略联盟;集团入选2007中国企业500强,位列第362位;集团年销售收入过200亿元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六和集团由一家饲料生产企业发展成为大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至2008年底,集团下属企业200余家,其中饲料企业100多家,畜产品加工厂50多家,种畜禽养殖场30多个,员工人数4万多人,是国内最大的禽肉产品供应商 。2008年,集团销售收入达到320多亿元,饲料销量突破740万吨,生产禽肉100多万吨 。2009年集团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饲料销量达到1010万吨 。2008年,六和集团与地方政府联合新成立5家养殖担保公司,合资企业达到90家 。集团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第250位,六和集团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饲料专业研发分中心,鸡肉、鸭肉双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肉鸭系列产品被认定为全国名牌农产品 。六和集团被评为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强势企业,山东省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获得上海市肉类工业协会连续三年行业领军奖,十大优质畅销品牌等 。2009年,集团被评为2009山东省肉类食品行业50强第一名,2009年青岛百强第四名,“2009山东企业100强”第十六名,被评为“2009年全国五十强饲料企业” 。在世界肉类组织第五届世界猪肉大会上,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六和牌”食品荣获“中国肉类产业最具价值品牌” 。集团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9月,集团与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共同主办了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第五届大型企业联谊会暨2009饲料行业发展高层论坛 。2010年,集团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57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72位 。熟食产品成功入选 “世博会专供产品”,被授予“服务世博 放心餐饮商”称号 。熟食品成功出口日本 。被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评选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获得授权专利97件 。被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授予 “全国饲料行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企业”和“全国饲料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先进企业”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兽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