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水产科学院 中国水产科学院水生所

鲫鱼和鲤鱼杂交的鱼是什么品种
鲫鱼为母本,鲤鱼为父本,根据杂交育种的遗传原理,通过人工方法育成的杂交种称为“鲫鱼” 。代表品种:湘鲫、兴淮鲫、异育银鲫 。鲤鱼为母本,鲫鱼为父本,根据杂交育种的遗传原理,通过人工方法杂交而成的杂交种,称为“鲫鱼” 。代表品种:芙蓉鲫、湘云鲤 。鲤鱼的生活习性:鲤鱼是一种底栖杂食性鱼类,既吃肉也吃蔬菜 。饵料谱广,吻骨发达,常以泥为食 。鲤鱼是低温变温动物,体温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不需要消耗能量来维持恒定的体温,所以投喂的食物总量并不大 。同时,鲤鱼和大多数淡水鱼一样,属于无原肠胚的鱼类,肠道又细又短,新陈代谢快,所以它的摄食习惯是少食多餐 。鲤鱼的消化功能与水温密切相关,其摄食具有季节性 。冬季(尤其是冰下)基本处于半休眠状态,冬季体脂消耗殆尽 。春天来了,它渴望吃高蛋白食物来补充 。深秋,冬天即将来临 。为了堆积脂肪,也会有“抓食”的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饵料为主 。因此,在早春和深秋,应主要使用蚯蚓、虾等动物饵料钓鲤鱼 。春天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鱼的摄食量增加,饵料的质量不重要,数量上升到第一位 。所以春末夏初,鲤鱼以吃素为主 。这时候就要用面条做诱饵,坏的食物等 。鲤鱼与其他淡水鱼相比,有共同的习性,也有特殊的习性 。这些习性主要是由繁殖、摄食和有氧生存的需要决定的 。鲤鱼是底栖鱼,但不代表它的活动区域不变 。季节变化,冷暖水温 。风向、气压、天气的变化、水质、水位波动、水中溶解氧、饵料环境等 。会随时改变鱼的活动区域,使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经常活动 。如果它们在大水域,这叫做“迁徙” 。材料:1 。异育银鲫 。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gibelio)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黑龙江原方正银鲫为母本,兴国红鲤为父本,通过人工诱导雌核发育而育成的后代 。该鱼杂种优势好,增产效果明显,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离水存活时间长,可在低温无水条件下短距离运输活鱼 。2.杂交鲫鱼 。以方正银鲫为母本,太湖野生鲤为父本“杂交”得到的后代 。实验表明,杂种优势明显,适应性强,生长快,个头大,食性广,病害少,肉味鲜美,受到生产单位的普遍欢迎 。适合池塘、河流、湖泊的围栏,是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品种 。参考来源:搜狗百科-鲤鱼参考来源:搜狗百科-鲤鱼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水产科学院 中国水产科学院水生所

文章插图
鲫鱼什么时候产卵
春末夏初,是鲫鱼撒种的季节 。在有很多水草和石头的水里,当你听到鱼扑腾的声音,很有可能是鱼在撒种 。鲫鱼经过人工饲养繁殖,可以产生很多新品种 。比如金鱼是一种观赏鱼,学名是鲫鱼 。扩展资料:成年鲫鱼主要是植物性食物 。因为植物饲料富含水分,种类很多,可以吃的范围很广 。维管束水生植物的茎、叶、芽、果实是鲫鱼最喜欢的食物 。在菱角、莲藕等高等水生植物生长的水域,鲫鱼可以获得各种丰富的营养 。硅藻和一些藻类也是鲫鱼的食物,还有虾、蚯蚓、幼螺和昆虫 。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gibelio)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黑龙江原方正银鲫为母本,兴国红鲤为父本,通过人工诱导雌核发育而育成的后代 。该鱼杂种优势好,增产效果明显,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离水存活时间长,可在低温无水条件下短距离运输活鱼 。参考:鲫鱼-百度百科
陈大庆的成就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水产科学院 中国水产科学院水生所

文章插图
宜昌网友拍到江豚与人同游长江,这是自然变好的信号么?
我觉得这幅图的出现可以说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江豚保护措施的有效体现,长江流域的生态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因为近十年长江流域没有江豚的踪迹,而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堪忧 。甚至有科研人员预测,如果长江生态得不到再次改善,长江淡水豚将在10-20年内功能性灭绝 。因为长江江豚已经被证明是一个独立的物种,不同于海豚 。因此,保护长江江豚意义重大 。而且根据之前的普查数据,长江江豚只有1000头左右 。但经过一系列措施的放生和保护,与历次普查结果相比,江豚数量已达到2000多只,从濒危物种调整为易危物种 。但考虑到其他方面,它的濒危形势仍然比野生大熊猫更加严峻 。长江流域人口密集,作为航道,大量船舶在其中穿行,不仅会对江豚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影响江豚的正常捕食和交流,影响其正常生活 。在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中,可以说江豚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指示物种 。也就是说,除了人类,基本没有天敌,江豚的存在对其生态系统具有方向性的意义 。也就是说,如果江豚数量多,说明生态系统好,江豚数量少,说明生态系统不好 。江豚的数量可以间接反映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但在宜昌拍摄江豚与人嬉戏的照片表明,我国剩余江豚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研究)和生态改善初见成效,长江江豚数量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因此,改善长江生态,减少非法捕捞和采砂,逐步增加江豚数量,从而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江豚,意义重大 。
。我是学水产养殖的,上海水产和中国水产哪个考研容易些呢好像上海水产容易一点,中国海洋就是以前的青岛海洋 。分数要求稍高一点 。不绝对 。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水产科学院 中国水产科学院水生所

文章插图
为什么现代科学家童第周成为轰动西方科学界的人?童第周的伟大工作已故的严绍颐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国际生物联合会中国全国委员会主任 。在其主编的《童第周》一书中,严绍颐介绍说:“鱼类的克隆研究,过去叫鱼类的细胞核移植,它首先是由已故中国实验胚胎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所长童第周教授于1950年代末提出的 。”童第周和严绍颐等合作在1963年7月出版的《科学通报》上发表题为《鱼类细胞核移植》的论文(英文论文发表于1965年的《科学通报》),首先向国内外报道了鱼类的核移植:“自1952年Briggs和King在两栖类胚胎上进行细胞核移植以后,这方面的工作发展很快……在其他脊椎动物中,核的移植还没有见到有人尝试过 。我们以金鱼和?鱼为材料,曾于1961年开始进行鱼类细胞核移植,经过两年的摸索,证明细胞核的移植也可以在鱼类中进行 。”严绍颐说,童第周等的学术思想偏重于用此研究细胞质的功能,并同时研究细胞核和细胞质对发育和遗传的作用 。其中,遗传特征的变化,在同种动物间移核所得到的胚胎和个体中无法判断,因此着重于不同鱼类之间的核移植研究 。在第一篇鱼类研究论文于1963年发表后,“四清”和“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童第周受到批判,工作无法进行 。到1970年,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下,他的研究集体带着结合生产的意愿,重新开始工作 。他派严绍颐和杜淼到全国各地调查,最后选择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广西南宁水产研究所,组成协作组,到1973年便获得了第一批鲤鲫移核鱼,并发现细胞质对个体的发育有一定影响 。研究结果以中英文发表在1973年出版的《动物学报》上 。1977年,童第周等首先向国内外报道了对脊索动物海鞘的核移植 。严绍颐指出,这些工作一直处于同期国际同类研究的前列,是科学文献中的精品 。他认为,“1960年代中国正处于封闭状态,并无什么国际交流,甚至国外的文献也很难看到,所以,对鱼的克隆研究完全是由中国科学家开拓的研究领域 。”没有作者的论文童第周1979年3月30日在北京逝世,由他主持撰写的论文《鲤鱼细胞核和鲫鱼细胞质配合而成的核质杂种鱼》,以中英文发表在1980年第4期出版的《中国科学》上,论文报道了中国成功获得具有“发育全能性”克隆鱼的消息 。这是世界上报道的第一例发育成熟的异种间的胚胎细胞克隆动物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是一篇没有作者、只有单位名称的论文 。论文作者一栏中填写的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所体细胞遗传组、水产局长江水产研究所细胞核移植研究组 。在汤姆森科学信息研究所的Web of Science上检索,这篇论文的引用率是零;而如果按童第周的名字检索,则没有这篇论文 。严绍颐和朱作言等人后来又将鲫鱼的细胞核移植到鲤鱼去核的卵子中,也获得成功,证实不同种的生物间也可成功进行细胞核移植 。童第周的学生们继续在草鱼和武昌鱼之间进行细胞核移植,均获成功 。朱作言说,“童第周领导的研究大大突破了西方学者用青蛙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突破了物种之间的禁区 。”1981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将成年三倍体鲫鱼的肾脏细胞核移植到二倍体鲫鱼去核的卵子中,获得了三倍体的克隆鱼,并发育成成体,证明成年鱼的体细胞也可以去分化和再程序化,具有发育成个体的全能性 。研究论文发表在1986年的《水生学报》上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报道的体细胞克隆动物 。朱作言说,“这在科学发展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证明了成年细胞也可以去分化和再程序化,但是很可惜,当时没有得到更多的认可,直到1996年英国体细胞克隆羊多利出生时才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水产科学院 中国水产科学院水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