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卡车,为何一夜之间迎来「量产」潮( 三 )


目前,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模式”大概有两种:

  • 采用后装方案。
车还是由生产线上下来的量产车,然后以自动驾驶套件的形式对传统汽车进行软硬件的改装,由于也能形成标准化作业,算是打了个量产的擦边球。
  • 与传统量产车一样,由自动驾驶公司和主机厂合作,通过产线前装生产。
受限于市场需求,这类自动驾驶量产车的产量不高,虽然达到了行业内普遍认可的50辆的量产认定分界线,但相比传统汽车一些车型动则数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的产量,目前自动驾驶卡车的产量还是有些不够看。
自动驾驶汽车在量产上之所以会出现与传统汽车不同的偏差,主要在于自动驾驶汽车量产并不仅仅是硬件层面的堆叠,形成物理外观上的统一,还在于软件层面的适配,以及软件和硬件的耦合等工艺流程上的标准化。
这一部分对于汽车量产制造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而言,恰恰是行业需要持续探索的重点之一。
首先,无论是前装量产,还是后装量产,一个成熟可靠的自动驾驶系统是首要条件。
我们都知道,自动驾驶时代将由软件定义汽车,自动驾驶系统作为汽车软件的中枢,如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形容的那样,是自动驾驶汽车的灵魂,其中包括感知定位、规划决策、车辆控制、故障管理与响应、功能安全等多项能力。
只有当自动驾驶系统与线控底盘完成耦合,自动驾驶汽车量产才算具备了前置条件。
现阶段,虽然还没有形成判断自动驾驶系统成熟可靠的标准,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动驾驶公司与主机厂的合作,大致分析出这家公司自动系统的能力强弱,毕竟主机厂的线控底盘作为自动驾驶行业内的“稀缺资源”,不是“花钱”就可以买到的,主机厂往往也会“待价而沽”,选取技术能力强的进行合作。
比如嬴彻科技锁定的是东风商用车和中国重汽;智加科技锁定的是一汽解放;希迪智驾在L4级园区物流车上则先后与比亚迪、江铃以及东风柳汽等多家主机厂达成了合作。
其次,自动驾驶量产车若要成功,产品的安全性是决定生死的红线,这就要求自动驾驶量产车与传统汽车一样,不光硬件上要有安全冗余,软件也要具备同样的冗余能力。
传统汽车的安全冗余大多在硬件层面进行设计,像定期保养、对零部件的使用期限和耐久度留出余量、以及在车尾箱配备备胎等都是常见的操作。
如何实现软件上的安全冗余,自动驾驶公司大多采用主备系统方案。
譬如嬴彻科技的“轩辕”设计了独立的安全管理系统,系统可以在20ms内自动检测处理2000余种各类问题,实现软件多路可用和主备系统的智能切换
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卡车,为何一夜之间迎来「量产」潮
文章插图

再譬如希迪智驾,除了自动驾驶主系统可以对一些功能故障的安全进行管理之外,还设计了独立的主动安全系统,对感知盲区和自动化驾驶向的风险进行防范,同时还设置了多重车载急停设备和远程监控停车,提供底线安全保障。
最后,自动驾驶量产车还需要具备快速部署,开箱即用的能力。
我们认知中的量产车,从4S店买来,只要油料充足,随时能上路行驶,但现阶段,自动驾驶落地还需要很多外部条件的支持才能实现,比如与路端感知设备的联接与通讯,比如行驶/作业区域高精地图的采集与部署,再比如行驶/作业任务的下发与调度等。
简而言之,要想让自动驾驶汽车开起来,工程师们还得忙前忙后倒腾一阵子,这显然不是量产车该有的样子。
此外,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比如智能工厂的运输需求非常细碎,有的只需要1吨的厢式车,有的需要3吨,5吨,10吨……有的又需要20吨甚至50吨的拖挂车,车辆的种类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