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移动互联网“造墙”简史( 三 )

权力的游戏:移动互联网“造墙”简史
文章插图
彼时,与阿里巴巴有着紧密资本联系的新浪微博、酷盘、虾米音乐也加入了战斗,均在取消了“分享到微信”的按钮。阿里此举,势将微信踢出自己的生态之意明显。
而在另一面,微信也迅速做出反击,将导向淘宝网站流量渠道全部关闭,并且提示用户该地址已被屏蔽。腾讯也围绕公众账号建立合作伙伴,其中重头戏就是电子商务企业和线下商户,也与阿里形成直接竞争。
二者相互出击,此后也不断祭出新封杀,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是“淘口令”这样妥协的方案。
2013年 “封链”事件只是一个开场,此后,微信成为坐拥12亿用户的第一大App,并持续向腾讯系业务、产品输出流量与用户,阿里则凭借淘宝、支付宝饿了么、盒马、闲鱼等一系列矩阵,来整合不同的使用场景和碎片化流量。
除了流量的屏蔽,巨头还拉拢着其他玩家,一齐对抗敌人生态,维护自己的流量地位。
2019年双十一前夕,京东起诉天猫“二选一”之后,拼多多、唯品会跟进向北京高院提出申请以第三人身份加入诉讼,加入诉讼的理由也完全相同,天猫及阿里巴巴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彼时,腾讯持有京东17.8%的股份,是第一大股东,比创始人刘强东的15.4%还要多,微信还给京东开了最高权限的一级二级流量入口。此外,腾讯持股拼多多16.9%,持股唯品会8.7%,都是除创始人之外的第二大股东,享有微信支付超级入口的待遇。
电商三兄弟的这次突然联手,看起来更像是阿里与腾讯两大巨头的角力。
权力的游戏:移动互联网“造墙”简史
文章插图
2017年,错过移动互联网电梯的百度宣布All in AI,距离流量战争远了一些,可其他巨头之间的流量争夺战却没有断过。
几年来,头腾大战,淘宝无法使用微信支付、抖音不再接入淘宝京东平台的商品、微信不支持淘宝抖音链接在内打开,类似的故事已频繁发生。
小平台的终局
互联网流量版图此消彼长,2018之前大合并背后,几乎都能看到BAT的影子。
2015年4月17日,曾经血战赶集网与58同城宣布停止竞争,双方已达成战略合并协议。在分类信息领域,不相上下,即便是广告语,也是一个号称“这是一个神奇的网站”,一个标榜“赶集网啥都有”。
就在2014年6月,一度宣称“不会投靠BAT,坚持自己的独立发展”的58同城,接受了腾讯的注资。到并购赶集网时,腾讯,已数次增资。对于58同城委身腾讯,有评论说∶“在资本逐鹿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如果想生存下去,除了自身的强大之外,最好是能找到一个资本过硬的‘干爹’做靠山,获得双赢。”
同年的2月14日,滴滴与快的宣布两家实现战略合并。而后在7月20日,滴滴快的宣布完成20亿美元融资,其中阿里腾讯也大额增持。自从滴滴和快的掀起打车补贴大战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烧钱最疯狂的公司。合并之后的滴滴和快的占据了中国出行行业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完全垄断了这个市场,主导者的地位坚如磐石。
大版图圈定后,中小型创业公司往往都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向巨头靠拢。
携程与去哪儿合并,有百度的主导,美团和大众点评的联姻,背后同样有腾讯与阿里。有人感慨∶“在资本寒冬里,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没能从独角兽长成真正的巨头。”
随着BAT跑马圈地般的投资并购与对互联网入口的把控,巨头各自聚合了数亿用户,并把触角伸到了互联网方方面面,诸多互联网公司都面临着站队的选择,成为巨头们提出的“生态圈”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