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雷军不得不造车( 二 )


今年2月 , 百度宣布造车后 , 股价连续大涨超过50% , 冲破千亿美元市值 。 百度上一次接近这个数字还是陆奇在任时 。 作为港交所第一家同股不同权上市公司 , 小米的互联网故事始终不被认可 , 股价低到一度被蔚来超过 。
小米需要新故事 。 2月20日 , 小米仅仅是发布一则正在调研造车项目的公告 , 当天股价即大涨 。
3月30日小米宣布造车当晚 , 雷军的微信就炸了 。 发来信息的是各地政府要员和投资大佬 , 要么想投钱 , 要么邀请小米落户 。 雷军在内部说 , 「我一说造车 , 就有人要投100亿美元 。 」
一种看不见却巨大的声势包裹着雷军 , 令他无力抵抗 。 用户听说造车事宜 , 都给他勇气 , 「小米敢造 , 他就敢买 。 」
当所有人都觉得小米应该造车时 , 雷军在想什么?
02
雷军在纠结
当有一群人拼命劝说小米造车时 , 雷军会忍不住反问 , 「你们为什么觉得我能造成车?」他得到的答复是 , 小米对硬件对互联网都很懂 。
这句话的潜台词似乎在表达 , 他们比雷军更懂小米 , 也更懂造车 。
如果没有得到雷军的积极响应 , 他们会转换对话策略 , 激发雷军的危机感 , 「你想一想 , 你们的同行都在造车 , 加入你们不做的话 , 会不会落伍?」
雷军回答 , 我还要再做手机 , 手机的仗还没打完 。
对方穷追不舍 , 「你再仔细想一想 , 智能生态 , 车和手机会不会是一件事情呢?」
有一段时间 , 雷军处于反复纠结和犹豫之中 。 他在宣布造车那晚的演讲中承认 , 这个决定对他来说太重要了 。
也有反对的声音 。
汽车工业复杂 , 投入巨大 , 动辄几十亿上百亿 , 周期长 , 搞不好就会翻船 。 小米是外行 , 搞不定 。 反对者也在使用恐惧思维 , 别人的电动车已经干了五六年 , 你们现在才开始干 , 是不是晚了点?
那应该是他很痛苦的一段时间 , to be or not to be , 这不是个简单的选择题 。 「有时候白天能想出100条理由做 , 晚上一冷静觉得有100条理由我们不应该做 。 」
雷军的心魔 , 他们不懂 。
他回忆小米当初创办智能手机 , 一无所有 , 竞争对手都是横着走的巨头 , 但10年之后 , 小米依然傲视群雄 。 雷军自问 , 现在是否还有10年前的勇气、决心 , 体力和投入?
何小鹏最初只是电动车项目的天使 , 却被投资人鼓动亲自下场 。 他虽然知道这是趋势 , 但仍然犹豫不决 。 理由很简单 , UC卖给阿里 , 自己功成名就 , 万一失败 , 晚节不保 。
这种担忧雷军也有 。 搞机和造车 , 雷军思考的动机和想法截然不同 。 对手机 , 他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 , 造车为什么缺雷军不可?
雷军做得最坚决的一件事是 , 尽管无数投资人的信息涌进他的手机 , 小米还是决定造车不向外部资金开放机会 , 全部来自自有资金 。 他说 , 「汽车和手机全部拉通 , 才能给米粉无所不在的智能体验 。 」
当然 , 这句话又说得很满 。 造车不像手机 , 耗资巨大 , 蔚来小鹏和理想都曾因为缺钱而陷入危机 。 小米造车资金全靠自循环 , 是否永远没问题?
03
手机和汽车 , 单行道还是双向路?
互联网造车热 , 已经全民共睹 , 关注的还有监管 。
9月13日 , 工信部表态 , 现在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太多 , 处于小而散的状况 ,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 , 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
小米宣布造车第二天 , 雷军在公司总部组局 , 王传福、李斌、李想、何小鹏等造车相关的核心人物悉数到场 , 流出来的照片中 , 甚至有沈南鹏、王兴等互联网大佬的桌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