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求职机构送了4万“智商税”,我还是没找到工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ID:excel-ers) , 作者:曹宾玲 , 编辑:付晓玲 , 数据支持:洞见数据研究院 ,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群乡下的观光客参观纽约金融区的奇观 , 当一行人到达巴特利的时候 , 向导指着停泊在海港的豪华游艇说:
“看 , 那就是银行家和证券经纪人的游艇 。 ”
“可是 ,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呢?”天真的观光客问 。
这个故事来自《客户的游艇在哪里》一书 , 答案很简单 , 经纪人们的游艇原本就是客户的游艇——他们利用客户的焦虑 , 人为制造不安 , 怂恿客户高频交易 , 把钱从客户的口袋放到自己的口袋 。
如今 , 类似的情况也在求职领域不断上演 。
今年 , 最大规模毕业潮——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 , 创历史新高 。 一项毕业生心理健康状态调研显示 , 80%-90%的受访者心理状态较差 , 就业焦虑是普遍原因之一 。 (材料由本文的采访对象之一提供 。 )
盯上毕业生的焦虑情绪 , 各类求职机构“粉墨登场” , 一边 , 在各类社交平台 , 大肆散播充斥着危言耸听类字眼的推广帖 , 渲染恐慌;
一边 , 明码标价推出付费内推项目 , 收割求职者的焦虑 。
给求职机构送了4万“智商税”,我还是没找到工作
文章图片
花五万就能稳进国内大厂 , 听着是不是很心动?而一旦有人行动了 , 意味着机构们的游艇 , 又能添砖加瓦 。
花4万能拿凯捷的offer , 谁不上头?
一条条看不见的线 , 牵引着众多毕业生 , 一步步在机构编织的网中集结 , 而奔向目的地的入场码是高额费用 。
在阿克的记忆里 , 接触求职机构近乎是命运般的安排 。
“我去年就回国参加秋招了 , 但屡屡碰壁 。 本身已经很焦虑 , 家里人还天天催 , 说花那么大精力让你去美国读研 , 回来连个工作都找不到 。 ”阿克表示 , 事情最后演变到 , 他感觉在沙发上坐着呼吸都有错 。
为了缓解压力 , 他不停地在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 , 刷经验贴、信息贴 , 希望找到解决办法 。
就是这时 , 求职机构的帖子撞了过来 , 里面帮毕业生成功上岸的分享 , 让他仿佛看到了一道光 。
给求职机构送了4万“智商税”,我还是没找到工作
文章图片
分不清是鬼使神差 , 还是病急乱投医 , 阿克主动联系了机构对接人 , “她问完我信息 , 说给我做个15分钟的求职测评 , 对方很有耐心 , 针对我的问题给出中肯的分析 。 ”
循循善诱的安抚 , 让焦灼的阿克那一刻有了救赎感 。 之后 , 对方隔三差五就会联系他 , 和他谈心、排解苦闷 , 最后也都会分享一下最新的上岸喜报 。
一段时间下来 , 阿克对机构产生了依赖 。
和他经历类似的 , 还有澳洲某大学(QS排名前100)金融系读研回来的蔡全 , 他的目标是国内的顶尖咨询公司 , 但因为不熟悉情况 , 秋招尾声时才切进来 , 效果可想而知 。
一筹莫展时 , 一家求职机构通过某场宣讲会 , 联系上了他 。
“那边一开口 , 就说自己也是从澳洲回来的 , 把国内的就业情况和缺口什么 , 跟我交心分享 。 ”蔡全说道 。
他一开始对这种套近乎 , 并不感冒 。 但对方持续和他联系3个月之久 , 询问他找工作的进度 , 有时还会分享一些注意事项 , 慢慢地蔡全不再那么抵触 。
最后一次 , 对方表示跟他们有合作的凯捷中国 , 有相关职位放出 , 他们可以帮忙推荐 。 同时 , 给他发了条件没他好 , 却成功进入头部咨询公司的案子 , “那一刻 , 我上头了 。 ”蔡全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