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矮缩、黄化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于“大豆矮缩、黄化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你了解多少呢?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大豆矮缩、黄化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大豆矮缩、黄化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

文章插图
大豆矮缩、黄化是大豆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因此,农户们必须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大豆矮缩、黄化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供大家参考 。
一、由大豆胞囊线虫病为害造成
1. 发病症状 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植株根部 。发病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矮小,茎和叶片呈淡黄色,荚和种子萎缩瘪小,甚至不结荚 。田间地块表现为成片植株黄化、矮缩(尤以连作地块较重) 。被害植株根系不发达,侧根少,细根多,根上附着粉状白色晶粒(胞囊)——这是鉴别胞囊线虫病的主要特征之一 。随着时间推移,胞囊变为黄色或褐色 。
【大豆矮缩、黄化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 2. 发病特点 胞囊线虫以胞囊内的卵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孵化冲破卵壳进入土壤,雌性幼虫以口器吸附在寄生根上,逐渐发育为成虫,雌虫体随着卵的形成肥大呈柠檬状,即大豆根上所见的白色晶粒 。胞囊在土壤中可存活3~4年,有的甚至可达10年 。主要随农机具、病株残体、粪肥、风雨和水流进行传播 。
3. 防治对策
①选用抗病大豆品种,如冀豆12号 。
②进行轮作 。与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
③药剂防治 。土壤处理:对发病严重地块,可在播前整地时,每亩用10%噻唑磷颗粒剂150~200克拌土撒施,或每亩用2%阿维菌素颗粒剂20~25克拌土撒施 。拌种:用种子重量0.1%~0.2%的1.5%菌线威颗粒剂,混入100~200倍过筛湿润细土,拌种后直接播种 。
二、由大豆病毒病为害造成
1. 发病症状 病叶呈黄绿相间的斑驳,皱缩严重,叶脉褐色弯曲,叶肉呈泡状突起,暗绿色,整个叶片叶缘向后卷曲,后期叶脉坏死,植株矮化,结荚很少 。
2. 发病特点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表现差异较大,不同品种间或感病时间不同表现症状不同,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叶片皱缩、有黄色斑驳,植株矮化、萎缩,叶片扭曲等症状 。
3. 防治对策
①选用抗病品种 。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选用抗病大豆品种 。可以建立无病留种田,及时拔除病株,以无褐斑的无病粒留种 。
②及时防治蚜虫 。该病主要通过蚜虫传播,当田间发现蚜虫为害时,应及时防治 。
③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 。在大豆生长期,避免土壤过分干旱,合理施用磷、钾肥,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培育健壮植株 。
④药剂防治 。当发现病毒病时,可选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700~800倍液喷雾防治,隔10天喷1次,连喷2~3次 。
三、由土壤黏重板结、根系下扎困难造成
1. 表现症状 植株生长缓慢、矮化,下部叶片黄化,似缺肥状,查看后发现田间土壤紧实、板结 。
2. 发生原因 在土壤黏重的地块上种植大豆时,农户图省时省力,播种后只进行化学除草,没有进行中耕、培土操作,多次降水或灌溉后造成土壤板结,根系下扎困难,根瘤形成、发育差,植株固氮能力弱 。
3. 防治对策
①勤中耕 。在大豆生育期间,因地制宜进行多次中耕 。中耕不仅可以消灭田间杂草,还可以疏松土壤、防旱、保墒、壮苗、助长,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关系,加速有机质分解 。中耕还有益于大豆根瘤的形成和发育,提高植株固氮能力 。大豆全生育期一般中耕3次以上:第一次在幼苗出土后及时进行,以防草荒;第二次在苗高10~12厘米时进行;以后每隔10~15天进行1次,在封垄前结束 。麦后平播的大豆,第三次中耕可结合培土进行 。中耕深度掌握先浅、中深、后浅的原则 。
②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蓄水、肥能力,因此有条件的地块应增施 。一般结合深翻整地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000~4000千克 。
以上就是种植信息网针对“大豆矮缩、黄化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整理的一些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