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横空出世的新“罗胖”,当月收入就上千万?( 四 )


但与罗胖年轻时不同的是 , 从1990年的61万人到20年后的657万人 , 大学的录取人数已经涨了不止十倍 , 大学教育早已走向大众 , 一线城市里的年轻人中 , 读过大学的才是主流 。 2013年 , 大学毕业人数达到699万人 , “史上最难就业季”开始成为每年一次的全民话题 。 那时候 ,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下降 , 虽然经济仍在快速发展 , 但对普通人来说 , 最大的感受是 , 发财的机会不像以前那么多了 。 “小学毕业的老板开公司身家上亿”之类的话题 , 淡出了茶余饭后 , 取而代之的则是“毕业做程序员月薪几万”和“XXX没毕业就拿了千万投资” 。 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吸引了无数眼球 , 也为居无定所、无处下蛋的钱提供了去处 。 进互联网公司拿高薪 , 或者更大胆一些创业拿投资 , 成了许多年轻人留在一线的路径 。 传统企业的老板们 , 也纷纷研究起这个新兴领域 。 人才多、钱多、机会多 , 让这个领域处在快速变化之中 , 新玩法、新概念层出不穷 。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也使得信息以几何级的速度生产、传播 。 所有关于成功与失败的故事 , 都能在转瞬间成为有识分子热议的话题 , 进而与生活压力合流 , 成为焦虑的养料 。

于是 , 罗振宇们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 很快 , “知识的搬运工”转身成为新名词的发明者 , “U盘化生存”、“信用飞轮”、“认知折叠”、“增强回路”……当然 , 在他创造的众多概念中 , 最最重要的 , 还是“知识付费” 。
2015年 , 罗辑思维完成了B轮融资 , 估值13.2亿人民币 。 这给步入“下半场”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刺激——“知识付费” , 是一个千亿级市场 , 还不赶紧上车?2016年 , “知识付费”突然就“元年”了 。 罗振宇的得到APP上线 , 邀请来商业人士、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在平台上传授知识 , 不再做“搬运知识的书童” , 直接生产“知识” 。
你还没有为知识付费呢?小友 , 再不 “升级认知” , 可就要被淘汰了啊 。 买方对“知识”不切实际的幻想 , 与卖方为 “付费”许下的承诺合谋 , 共同把“知识付费”这出大戏推至高潮 , 舞台的背景板 , 则是挥之不去的焦虑感 。 这年的最后一天 , 罗振宇和他的罗辑思维在深圳湾举办了跨年演讲 , 全程直播的深圳卫视 , 相比同时段做跨年联欢晚会的其他电视台 , 收视率全国第一 。 中产、企业家、学生……许多人通过各种形式 , 观看了这场长达5个小时的演讲 , 结束后还要赶快在朋友圈写下感想 。
罗振宇给他的演讲定下了不变的主题 , “时间的朋友” , 寓意耐人寻味 。 但时间可能不想跟他做朋友 , 起码不算友好 , 这场本来计划要办二十年的演讲 , 短短几年后就遇到了大规模退票 。
诚然 , 遇到疫情这种黑天鹅事件 , 演讲不能安排观众入场 , 退票也情有可原 。 真正让罗振宇焦虑的 , 是第三次IPO失败 。 今年3月28日 , 罗辑思维、得到APP背后的公司思维造物递交第6版招股书 , 但遭到第三次深交所问询后 , 状态变更为中止 。 在房价上涨、移动互联网退潮中 , 年轻人们感慨 , “明白了很多道理 , 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 知识付费 , 既不能帮自己预测房价 , 或是跟租房中介讨价还价 , 也没有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 , 各种概念甚至不如网约车司机说得溜 , 一问 , 原来是互联网大厂前员工 。

4月23日 , 罗振宇的微博发布了一条新书的推荐视频 , 200万粉丝只有几十条评论 。 点赞最多的评论说 , “第一次认识你 , 发现你太厉害了;现在发现你 , 也就是那么回事;因为之前有钱买书 , 现在吃饭都成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