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横空出世的新“罗胖”,当月收入就上千万?( 三 )



但天生能说会道的人终究是少数 , 进城带来的自卑感也让很多人不敢开口 。 老板来教?许多老板也是小学、中学毕业 。 寒碜吗?不寒碜 。 建设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 奋进的人总是值得尊敬 。 已经有所获的老板们 , 需要一些“道”诠释成功;观望的人渴望看明白一些“理” , 来激励自己把握机遇;对更多的人来说 , 则是想得到一些激励以克服卑怯 , 学一些话术以更好的工作 。 时代的需求成就了“大师”们 , 而不是先有了大师 , 才有了信徒 。 这一点 , 刘一秒看得通透 , 他总会在演讲结束时说一句话:是你们成就了我们 。 无论大师们看没看明白 , 趋势不会为一两个人停下脚步 。 到了2011年 , 超过一半的人口已经进入城市生活;整个国家受过大学教育的人 , 从1982年以来占比增长了15倍;09年后投资回报率也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 从哪个维度来看 , 大师赖以生存的这片沃土都变了 。 甚至当年的信众们 , 都急着撇清跟大师的关系 。 2010年11月 , 海南大学大三学生杨波加入刘一秒的公司思八达 , 给自己改名杨天下 。 研究秒哥的课程5个月后 , 他向大学提出退学 , 参加求职节目《非你莫属》 , 竞聘总裁助理 。
他在开场中说 , “我是这原野山川之主 , 我是这天地万物之灵” 。 12位老板全把灯拍灭了 。 2012年后 , 大师们各自沉寂 , 转型做起了国学、修禅、养生、气功等生意 , 再无当日的风光 。 至于“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 , 在这个下坠的过程中 , 通过加QQ好友的方式 , 希望抓住潜在用户 , 后来大家用起微信 , 他便又改加微信 。 你问我加没加他?不好意思 , 这人 , 真不熟!
02其实把“知识付费”跟陈安之放在一起 , 对前者多少有点不公平 。 与大师在火烤铁板上的顿悟之路不同 , “知识付费”们多是正牌的“读书人” , 端上桌的 , 也确实是从书本里刨出来的概念 。

提出“知识付费”这个概念的罗振宇 , 生于小城芜湖的一个工人家庭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城闭塞 , 物质并不丰富 , 用他自己的话说 , 自己的童年就是被丢到狗洞里 。
也许是半生不顺 , 父母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 总对他说 , 爬出这个狗洞 , 去大城市才有机会 , 爬不出去 , 就永远留在这里 。 罗母甚至说 , 只要你能考出去 , 就算我们母子俩这辈子永不相见 , 都没关系 。 1990年 , 罗振宇终于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 有了爬出狗洞的机会 。 假期 , 他找一个同学玩 , 那同学告诉他 , 我考砸了 , 要去我爸的工厂里当工人了 。 多年以后 , 他仍会为这命运的十字路口而感慨 。 来到武汉 , 进入华中理工大学之后 , 他仍然不敢放松 , 坚持大量阅读 。 又考入中国传媒大学 , 到北京读研 。 选择考研的出发点很现实 , “就是为了经济上好一点 。 ”
毕业后到北京师范大学做老师 , 住环境很差的青年公寓 , 一个月600元的工资 , 在大城市只够基本开销 。 靠着大量阅读积累的知识 , 他到处写、做策划 , 兼职赚钱 。 2001年 , 27岁的罗振宇以激进的高杠杆 , 买下了在北京的第一套房 , “心里终于踏实了” 。 在大师们集体陨落的2012年 , 罗振宇在优酷做起了他的视频栏目《罗辑思维》 。 节目中 , 他笑呵呵自称“罗胖” , 是个“手艺人、知识的搬运工” , 每期讲上几本书 , 为大家“节省宝贵的时间 , 替大家读书” 。 随着微信公众号的诞生 , 罗振宇又把阵地拓展到了微信 。

罗振宇的粉丝中大学生很多 , 在读的、刚毕业没几年的 , 有着与年轻时的罗胖同样的烦恼:寒窗苦读十几年 , 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 , 如何在这里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