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迪王”的崛起秘密( 二 )


2008年比亚迪F3DM上市 , 这款双模电动车所搭载的就是初代DM混动系统 。 从比亚迪发布的官方数据来看 , 这套系统与本田i-MMD非常相似 , 本田所采用的是P1+P2的并联式混合动力 , 以及日系车独有行星齿轮路线 , 比亚迪则采用P1+P3的结构 , 串并联同时存在的混联式路线 , 简单点说就是增加了一套外接充电装置和更大的动力电池 。
在对控制逻辑和综合性能的不断优化下 , 如今 , 这套曾被戏谑为「山寨」版系统也终于拥有了姓名 。
近几十年来丰田、三星等巨头善于利用知识产权来钳制中国企业发展 , 因此中国制造业企业常常患有一种名叫「技术恐惧」的心理问题 。 以某国企旗下的造车企业为例 , 手握丰田、大众两大顶级车企技术 , 却常年陷入照猫画虎的尴尬情景 , 至今也不敢涉足混合动力领域 。
企业界有句名言:想 , 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 比亚迪在技术发展一项上可谓「勇」 , 在前人的成就上著书立传 , 或许可以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技术创新的灵感 。
在企查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专利20强企业榜单》中 , 比亚迪所拥有的专利数量远超第二名 。 王传福「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行稳致远」的底气也是来源于此 。
02一道高考题
2021年全国文综乙卷第38题在汽车圈广为流传 。
题目要求【以我国民族品牌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生产经营从「垂直整合」向「供应链开放」模式的演变历程为素材 , 分析其「从垂直整合模式向供应链开放模式转型的经济动因」】
而素材中的甲企业 , 集动力电池、电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于一身 , 对此 , 王传福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霸气回应 , 「三电」都能做 , 全球只有比亚迪 。
如果深入探究「垂直整合」和「供应链开放」两种生产经营方式 , 其实不难发现 , 这是一个企业经营的「长赢」问题 。
在市场中 , 昙花一现并不稀奇 , 比如乐视 , 比如恒大 , 但「常胜将军」却不多见 。 技术是企业的生命之源 , 而供应链则是维持运转的神经系统 。
因此供应链的设计往往也演变成公司之间的角力场 。
据《全球采购下的一个供应链设计》记载 , 通用汽车前采购副总安德森认为 , 复杂度是对于通用采购的唯一挑战 。 一辆汽车大约需要3万个零件 , 这也意味着 , 每天出问题的机会有3万个 , 而要生产线停下来 , 缺一个就够了 。 而车企的产品线越完整 , 越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
早年间 , 传统车企借合资之便 , 在造车之初便采用「供应链开放」的模式 , 按照产品需求 , 寻找与之匹配的供应商 , 形成一定市场份额之后再通过收购等方式培养「专用」供应商 , 即为从「开放」到「整合」 。
或许是因为比亚迪的「代工基因」 , 比亚迪在造车上与中国其他车企走的是相反路线 。 从「闭门造车」开始坚持自行生产零部件 , 自行组装整车 , 自主开发汽车软件系统 , 这一模式一直持续到2017年5月 , 截止于比亚迪宣布重新建立开放式供应链体系 。 这是从「整合」到「开放」 。
其实这两种路线 , 各有利弊 。 对于「供应链开放」而言 , 可以快速形成产品线 , 在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下 , 产品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证 。 但也极易陷入「拿来主义」 , 缺乏自主研发的动力 , 进而让供应商反客为主 , 被技术「卡脖子」 。 这一点 , 之前深陷「缺芯门」的车企 , 应该感受颇多 。
而垂直整合模式则容易使企业发展受限 。 比亚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 只能继续全产业链布局才能帮助企业形成产业闭环 , 发挥整体优势 , 降低成本 , 但这对企业的资金、技术、规模及前瞻性布局策略等都有极高要求 , 可谓步步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