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惹争议,品牌冤不冤?

编辑|王淼
「营销看点」是品牌主理人的动态评论栏目 。
每周 , 我们会分享7个最值得关注的品牌关键动态或营销行业事件 , 并解读事件背后的含义及衍生思考 , 希望能给关注品牌发展、广告及营销行业的读者带来一些参考 。
01.广告文案惹争议,品牌冤不冤?6月8日晚间 , 针对7-Eleven便利店张贴「她不醉 , 没机会」的酒饮广告争议 , 广东赛壹便利店有限公司在微博发布声明回应称 , “该海报是茂名地区极个别门店在没有上报公司总部审核并批准的情况下自行制作并张贴 , 公司已于6月7日勒令有关门店立即撤下海报并按照公司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对相关员工进行处理 。 ”此外 , 官方也为此次事件造成的公众不适致歉 。
一句话惹争议,品牌冤不冤?
文章图片
图源官方
一句话惹争议,品牌冤不冤?】我们回顾一下过往报道不难发现 , 今年以来不少品牌都因不恰当的广告语引发争议或者批评 。
从宝洁、到卫龙、到妇炎洁再到7-Eleven , 尽管品牌方的态度均为听取意见、调整改进 , 在行动反馈上接受批评 。 但在相关话题讨论中总有另一类观点认为 , 当下消费者对广告文案(或海报等物料内容)过于敏感 , 过度解读 , 是用户自己联想太多 。
不论是不是「洗地」言论 , 这种说法其实站不住脚 。 因为消费者对广告内容的联想 , 以及所接收到的心理暗示 , 本身就是营销策划中的一部分 。
在商品多于需求量 , 用户选择权被放大的时候 , 一个产品想卖得好 , 就需要给消费者一个优于其他同类的理由 。 这就让广告成为用户心智竞争的关键 , 其中利用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心理暗示 。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 , 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
广告营销大师叶茂中也一直强调 , 「做品牌营销要懂得心理暗示 , 而且要抢先进行心理暗示 。 」一个突出特征是:你先说了 , 这个暗示所产生的效果就是属于你的 , 第二名再说已经没用了 。
所以广告语所带来的暗示和联想 , 本身就是营销效果实现的组成部分 , 过度联想的从来不是消费者 。 善用心理暗示的营销是高阶竞争 , 制造性别对立、打标签、擦边低俗只会消耗品牌好感 。
02.解决二手废弃物问题 , 是时尚生态系统中被「忽视的一环」近日 , 跨境快时尚电商SHEIN与Or基金会宣布成立生产者责任延伸(EPR)基金 , 将在未来5年内投入5000万美元 , 以重点支持全球二手服装贸易和废弃面料处理 。
作为首批款项接收方 , Or基金会将会在未来三年内 , 每年从基金中获得500万美元 , 主要用于教授非洲地区年轻女性如何回收废弃面料 , 并保障她们安全有尊严的工作环境 。 据英国卫报 , SHEIN将在未来三年内为加纳的纺织废料工人提供1500万美元 。
Or基金会是一个总部设在美国和加纳的非营利组织 , 而SHEIN则是低调但疯狂增长的中国跨境电商龙头 , 以B2C模式为主 。
在过去十几年依靠中国供应链能力 , 把上新速度、性价比、物流和库存周转等方面 , 在海外同类型竞争中做到极致 , 且较早抓住社交媒体红利 , 用营销流量的打法在海外塑造了自身的品牌力 。
一个最新的数据是 , SHEIN已经超过亚马逊 , 成为美国下载量第一的电商App 。
联合公益组织 , 投入上亿解决服装处理 , 看起来似乎是颇具社会责任的举措 。 但事实上 , 快时尚企业疯狂上新、生产销售所衍生的二手交易市场以及废弃衣物垃圾 , 已经让非洲不少地区面临突出的生态环境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