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模式是产能“妙手”,车企却想用“本手”( 三 )


按理说 , 自建汽车产线是一件费钱又费时的事情 , 造车新势力中多靠投资人的资金输血续命 , 目前能够完成完全盈利的车企屈指可数 。 建造一座整车生产线耗资至少投入百亿元以上 , 在资金本就不宽裕的情况下选择自建生产线 , 看似是在冒险 , 就连一开始选择代工生产的蔚来也逐步开始布局自己的生产基地 , 哪种模式更好 , 都体现在了车企不言而喻的行动中 。
03代工多元化 , 汽车同质化
说到代工 , 就不得不提成熟的手机行业代工了 , 但与手机行业不同 , 手机行业的代工基本只有类苹果富士康以及低端手机ODM两种代工模式 。 汽车工业复杂程度远高于手机 , 为了面向不同客户类型 , 汽车代工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 针对不同客户类型 , 配套相应的代工模式 。
目前汽车代工企业的客户类型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类客户属于消费电子造车企业 , 很显然跟手机行业走的同一条路子 , 高端旗舰车型自研 , 中低端车型交由成本优势明显的代工厂 , 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 这其实也是代工厂由始至终都在做的事情 。
第二类就是像百度、Uber、小马智行之类的自动驾驶研发公司 , 他们本质上并不是车企 , 而是类似于谷歌之于安卓手机的身份 , 可以理解为软件服务商 , 这类公司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 需要一款能适配其自动驾驶算法的车型 , 而他们本身不具备造车能力 , 因此代工厂能为其开发生产 。
第三类就是高端新势力 , 如蔚来、理想、高合这些 , 当他们实现了品牌的高端突破 , 下一步就是效仿特斯拉由高到低的推广策略推出大众子品牌 , 代工厂有望凭借成本优势负责子品牌的研发生产 。
第四类比较特别——传统车企 。 按理来说 , 传统车企本身家大业大 , 产能遍布世界各地 , 根本不需要代工厂为其代工 。 在燃油车时代 , 确实是这样 , 直到滑板底盘的出现 。
众所周知 , 传统车企在电动化的布局不如新势力 , 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自身的电动平台 , 缺少集中式电子电器架构及智能化配置 , 而滑板底盘将电池、电驱、悬架、转向、制动等部件集成于一体 , 可实现底盘和车身的分离开发 , 简直是为传统车企量身订做 , 只需要通过对车身进行差异化开发 , 为不同品牌商提供一系列车型组合 , 就可通过更换车身实现快速更新换代 。
从以上四种类型我们可以看到汽车代工的市场及野心之大 , 四种类型几乎覆盖了所有造车领域 , 哪一个都有机会长出新的独角兽 。 但随着也出现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代工模式的终局是不是汽车同质化?
不卖关子 , 直接说结论 , 在代工盛起的未来 , 市场上的汽车同质化现象一定会到来 , 但也会带来低端车型的越级智能化体验 。
原因在于 , 代工厂想降低成本 , 必然会走上两条路径:一是通过“硬件标准化”降低单车成本;二是通过“软件通用化”降低智能化成本 。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底盘可通过硬件标准化 , 软件通用化进行降本 , 即ODM厂商可在不同客户 , 不同类型的车上均搭载统一的硬件 , 通用的软件 , 并通过规模优势摊薄单车成本 。
降低单车智能化成本后 , ODM厂商可以在低端车型上越级搭载更高级别车型才具备的智能座舱及自动驾驶功能 , 就像现在的千元安卓机一样 , 高刷、快充一样不落 , 在低价格保证代工车型的竞争优势 , 久而久之 , 高低端之间的区别会更加模糊 , 举个例子 , 红米手机不看外观 , 单纯从体验上来说 , 跟小米的旗舰其实差别不大 。
不过也不必担心 , 同质化只是阶段性的 , 产品同质化是每个行业都会经历了一个时期 , 车企所面对的同质化问题 ,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越来越多玩家的加入 , 终会有人拿出远超于市场同质化的产品 , 就像乔布斯当年从口袋掏出iPhone一样 , 接下来一段时间 , 如何在同质化市场破局?是车企乃至整个行业 , 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