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模式是产能“妙手”,车企却想用“本手”( 二 )


吉利在去年推出投资180亿元的SEA浩瀚架构平台 。 为了让更多新车企业成为新平台的客户 , 吉利投资了百度主导的集度汽车 , 推广旗下造车平台 , 为扩大“代工”朋友圈 。
除此之外 , 政策行动比车企们来得更早 , 自2018年开始一直在为代工模式铺路 。 2018年12月 , 工信部公布了《道路机动车车辆生产企业以及产品准入管理条件》 , 在《办法》中明确指出 , 鼓励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之间开展研发和产能合作 , 并允许符合规定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委托加工 。
代工模式是产能“妙手”,车企却想用“本手”
文章图片
继《道路机动车车辆生产企业以及产品准入管理条件》推出后 , 2022年工信部再次发布的《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 , 在《决定》中直接删减了“设计开发能力”的准入条件 , 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 。
而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也曾在2021中国汽车论坛期间表示 , 针对当下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 要深化汽车生产的“放、管、服”改革 , 有序放开代工生产 , 也侧面反映了国家政策对于新能源代工持积极支持的态度 。
汽车产业正在发生巨变 , 面对当下新的产业发展形势 , 开展代工未尝不是一种尝试 , 有利于行业发展 。 整车企业除制造工作外也会提供工程技术方面的支持 , 同时也可以不断积累智能化技术的相关应用经验 , 推动汽车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 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
02代工是双赢还是双“杀”?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弊”的部分 。 作为首批造车新势力 , 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曾说到“如果选择代工生产 , 我会天天睡不着觉 。 ”从沈晖先生这句话 , 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品牌方对于代工方的不放心 。
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 代工模式确实能省掉一部分时间与成本 , 但也带来了质量不可控的弊端 。
小鹏汽车在初创阶段 , 苦于没有造车资质 , 选择和海马汽车达成战略合作 。 前者负责研发、供应链体系 , 销售以及售后环节 , 后者负责整车制造 。 按照双方约定的一年5万辆的产能 , 代工模式也推动小鹏汽车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首款车型G3量产下线 , 但同时品控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小鹏汽车 。
2019年8月份 , 小鹏汽车的“断轴事件”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 。 一辆行驶的广州小鹏网约车 , 在驾驶过程中与路基发生碰撞 , 导致左前轮胎、轮圈、前悬挂受损严重 。 后来官方回应车辆没有发生断轴 , 但在消费者看来 , 车辆的质量问题已成事实 , 甚至会怀疑作为代工方海马汽车的造车质量是否可靠 。
在代工模式中 , 还有两个明显的问题 , 投资高 , 生产线昂贵 。 汽车行业的通用难度大 , 专业技术性强 , 如果原有的代工平台生产线通用化水平不能满足需求 , 对于代工方而言 , 就得为某个品牌单独开辟专用生产线 , 这样一来导致外包后的价格更加高昂 , 生产成本不减反增;对于车企而言 , 将生产权交到别人手上 , 无法对品质进行严格管理 , 生产效率无法准确保证 。
部分新势力之所以坚持不考虑代工模式 , 除了代工产品质量本身 , 提供代工服务的“代工方”也是他们却步的原因之一 。
综合先前为新势力们代工的如海马、江淮、力帆等车企 , 都有一个共同点 , 那就是自身的销量乏力 , 卖不出车子 , 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 这类车企连养活自己都困难 , 并没有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品质印象 , 因此不少消费者对于主打高端品牌的车企所选择代工厂的产品预期值依旧是存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