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假装不造车

华为假装不造车
文章图片
原创首发|金角财经
作者|梦清
87天 , 1.1万余台 。
一再对外表态“不造车 , 只是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华为 , 创造了新品牌车单款车型最快破万的销售记录 。
尽管该款车 , 问界M5 , 是由华为与车企小康联合推出的全新品牌AITO旗下的首款车 , 但该产品早被外界视为华为终端消费产品系列的“亲儿子” 。
毕竟华为在问界M5身上投入了太多的心血 , 不仅深度参与到问界M5的设计、研发、制造的过程中 , 还包管了问界M5的销售和售后 。
在外界看来 , 合作的车企小康事实上已经沦为了华为造车的“代工厂” 。
不止于此 , 今年以来 , 华为携手合作方已经相继发布了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阿维塔11 , AIOT的第二款产品问界M7也将在今年6月份发布 。
很难相信 , 一个承诺绝不造车的企业 , 却如此频繁的推出多款车型 。 那些冲进华为线下门店的买车人 , 大多都是冲着华为的名头而来 。
但是 , “华为不造车” , 是任正亲自划定的红线 。
华为假装不造车
文章图片
华为不造车?
砸钱 , 也砸人
故事还要从3年前说起 。
2019年 , 任正非批准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BU , 即业务线;以下简称汽车BU) , 定位于智能汽车增量ICT部件的供应商 , 并表示“华为不造车 , 只是帮助车企造好车” 。
2020年11月 , 任正非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 , 并表示今后谁要是再提造车 , 干扰公司 , 可调离岗位 。
如此强烈的措辞 , 至少说明要不要亲自下场造车的争论 , 一直在华为内部暗流涌动 。
毕竟对于华为来说 , 消费者业务遭遇重创之后 , 需要一个快速上升、潜力无限的行业 , 来承托住华为手机业务骤然失速以后的空白 , 而智能电动汽车则是堪比曾经智能手机风口的行业 。
而智能电动汽车竞争的核心 , 不是燃油车时代的底盘、变速箱、发动机 , 而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 , 以及三电(电池、电机、电控) , 这当中的大部分恰恰是华为可以将过去三十年间积累的ICT技术进行延申和转化的地方 , 尽管华为目前还没亲自下场造车 , 但没有理由不参与到这一场工业革命的洪流之中 。
也正是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 , 华为在汽车领域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 2019年任正非批准成立汽车BU时 , 同时表示每年将拨出5亿美元的预算 , 对该业务6年没有盈利要求 。
但到2021年 , 华为在汽车领域投入的资金规模已经达到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亿元) , 这可能比造车新势力“蔚小理”投入的还要多 。 公开数据显示 , 这3家2021年投入研发的资金额度分别为45.9亿元、41.143亿元、32.9亿元 。
两年间 , 华为汽车BU的组织架构几经调整和扩张 , 目前人数规模已经达到了5000多人 。
“华为的人 , 比很多车企的人都更懂车 。 ”一位车企的中高层曾表示 , 各家车企都会买特斯拉的车来拆 , 但拆得最积极的是谁?不是车企 , 是华为!
在他看来 , 暂且不论华为要不要造车 , 从能力上来看 , 华为是有能力造车的 。
华为假装不造车
文章图片
合作还是包干?
随着华为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 , 参与造车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
一开始 , 定位做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的华为 , 也只是陆续向外界推出与智能汽车相关的零部件的单品 。
比如2016年华为着手研发的激光雷达产品 , 曾投入上万人的规模进行研发 , 到了2021年已经占据了全球3%的市场份额 , 排名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