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争相“造”人( 四 )


虚拟人脱虚向“实”还有多久?
在近日全球元宇宙大会主办的虚拟数字人论坛上 , 拓尔思副总裁林松涛表示 , 自己近期对接了一个传统纺织品行业的客户 , 数字经济时代下 , 企业希望自己的纺织品每天能够有不同的虚拟人帮助做推荐 , 并且能在线上24小时做针对于网民的问答 。
这是以数字经济来服务实体经济的典型案例 。
衣食住行 , 哪哪儿都有 。
另一方面 , 因为都是“人” , 会产生替代关系 , 它可能会抢走你的工作和钱 。
互联网大厂争相“造”人
文章图片
万科2021年度优秀新人奖就颁给了虚拟员工“崔筱盼” , 京东、浦发银行也都做了虚拟人客服 , 用来面对客户执行业务甚至员工招聘面试;商汤科技、虚谷科技也有自己的虚拟员工进行播报 。
这些假人可以“007”制工作 , 效率高、没脾气 。 很难说几年后会不会出现类似ETC/高速收费工、自助结账机/收银员的新时代故事 。
此外 , 根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 , 随着直播电商、数字娱乐等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崛起 , 人才缺口成为市场的痛点 。
2021年中国直播人才缺口为800万人 , 预计2025年直播人缺口为1941.5万人 。
从这个角度来讲 , 除了现在已经出现如虚拟主播、虚拟偶像、虚拟代言人等场景之外 , 虚拟数字人还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 甚至有可能再一次替代、补充掉许多本来应该由人参与的服务型岗位 。
互联网大厂争相“造”人
文章图片
在此背景下 , 可以说虚拟主播和数字员工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不过 , 在虚拟人涉及美术、AI技术、算法等跨领域人才的阻碍下 , 目前市场上能够实现直播的高品质数字人少之又少 , 短时间内或许难以推出大规模数字人来满足各行业的人才缺口 。
另一方面 , 3D建模下的动态虚拟人数据储存量大 。
目前超写实动态虚拟人使用的是3D捕捉和AI技术 , 最初以高质量的头像演示开始 , 后来逐渐实现构建全身的虚拟化身 。
需要注意的是 , 采用这种方式 , 动作捕捉拍摄三秒钟所记录的数据 , 就足以装满一个512G的磁盘 。 也就是说 , 采用多摄像头是对存储硬件的一种极大的挑战 , 需要极多的数据才能创造出一小段demo 。
当然 , 以上仅仅是虚拟人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一部分难题 。 其实也可以说 , 虚拟人产业面临的两大挑战是效率与成本 。
纵然虚拟人最终的应用形态应该面向更多的用户 , 但在目前 , 无论是从营销工具的角度还是从内容创作的角度 , 虚拟人都还远没有成为能让C端用户低成本、高效率广泛应用的普惠性产品 。
但在生产成本上 , 只有市场对虚拟数字人接受度高、进入市场的开发者足够多 , 或许才能促使生产成本下降 , 企业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 实现工业级的批量化生产 。
将目前的虚拟人粉丝受众数量 , 放在“出道”不久的赛道上看 , 是一个不错的数据 。
互联网大厂争相“造”人】但如果用在衡量市场进程上 , 虚拟人显然处于发展初期 , 距离“脱虚向实”仍然遥遥“无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