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不会是唯一的泡面盖

Kindle不会是唯一的泡面盖
文章图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远川研究所 , 作者任彤瑶 , 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
2021年秋天 , Kindle突然关掉了天猫旗舰店 , 官方的理由是“暂时缺货” , 并且“正在筹备新店上线” 。
考虑到亚马逊电商在国内的份额近乎忽略不计 , 天猫是Kindle中国最大的出货渠道 , 官方的理由显然过于敷衍 。
一年后 , 亚马逊宣布中国地区的Kindle电子书店将停止运营 , 引发无数Kindle难民错愕、愤怒和失望 。
虽然被调侃为“泡面盖” , 但Kindle在中国也曾意气风发 。
2016年底 , 亚马逊宣布中国成为Kindle的第一大市场 。 2018年 , 更是罕见地对外公布了一组数据[1]:入华5年 , Kindle在中国累计卖出了数百万台 , 付费用户数量翻了12倍 , 付费电子书下载量增长10倍 , 卖得最好的是刘慈欣的《三体》 。
在全球市场 , Kindle一度让出版业如临大敌 , 但这样的魔法显然在中国失灵了 。
01卖书难赚钱2021年 , Kindle占据中国电子阅读器市场65%的份额 , 远超占比10%的小米的多看和掌阅的阅读器[2] 。 它的的商业模式更像是打印机 , 硬件没多少油水 , 利润来自内容 。
调研机构isuppli测算 , 79美元的Kindle , 制作成本为84.25美元[3] 。 如果把它当作一个互联网产品 , 那么84.25美元可以视为获客成本 。
Kindle不会是唯一的泡面盖
文章图片
那么类似于视频网站或家用游戏机 , 决定收入水平的因素就变成了内容的供给 。 但内容数量和内容价格这两个核心优势 , 在中国都不成立 。
首先 , 书籍丰富度受限于国内出版环境 。 亚马逊的书籍自助出版服务KDP , 可以帮助作者绕过出版社 , 直接出版电子书 , 这迅速扩展了亚马逊在图书业中的供给 。 2016年 , 亚马逊发布了400万本电子书 , 其中KDP出版的书籍约占40%[4] 。
但同时 , 亚马逊会要求KDP出版物必须数字独家 , 并且所有KDP出版的电子书都会包括在KindleUnlimited(付费会员)的包月服务里[5] 。
但中国 , 这项被称之为“改变出版行业”的服务是不可能的 。 2012年 , 亚马逊曾借道中文在线的牌照来经营Kindle , 喜提出版总署合规调查[6] 。
这也意味着 , 亚马逊中国的书库完全没有独家性 , 对非重度读书用户——也就是大部分人来说 , 也就失去了非Kindle不可的理由 。
价格优势也不成立 。 Kindle追求“纸电同步” , 这与欧美出版业的特点有关:欧美的图书业习惯先出精装版 , 再出平装 , kindle电子书与昂贵的精装实体书同步上市 , 价格却与平装一样 , 对消费者很有吸引力 。
但在中国 , 一般是先出版平装 , 价格也低很多 , kindle电子书的价格优势消失了 。 尤其图书常被电商平台当作引流利器 , 打折力度离谱 , kindle甚至时常落于下风 。
作为一种高度标准化的商品 , 图书在电商大战里永远是第一批炮灰 。 2011年京东当当拿出数千万补贴打擂台 , 图书价格一度降到零 。
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盗版 。 刘强东说过 , 就算倒退10年拿出20亿美金 , 贝索斯也没法在中国烧出一个Kindle , 因为消费者第一时间会去买盗版 。
淘宝上买一个数十元的尊贵VIP套餐 , 就能获得1000万本Kindle小说资源 , 还温馨附赠几百个G的考研资料 。 《北京商报》报道[7] , 一家中型盗版文学网站靠广告导流 , 轻轻松松年赚180万元 。
即便以原价算 , kindle12元/月的订阅费用也极其低廉 , 遇上活动还能薅到包年88的羊毛 , 但用户寥寥 。 Kindle在中国最大的对手 , 始终是一切标榜看书不用花钱的移动阅读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