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国科学报记者 赵广立从23岁到29岁|他用自己的血喂蚊子 6年研究终发Nature
文|《中国科学报》采访人员赵广立
从23岁到29岁 , 赵志磊几乎整个人都醉心于研究咬人的蚊子 。
“……脑子里一直在思考正在研究的问题 , 尽一切努力去获得新的进展 , 我不止一次梦到我正在研究的课题 。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 , 这位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坦言自己比较喜欢那种独树一帜的研究:从一种拥有某项神奇能力的生物出发 , 然后揭示出比较普适的规律 。
蚊子就是其中一种 , “它们有非常敏锐的嗅觉” 。 终于在2022年5月 , 30岁的赵志磊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 阐述蚊子在寻找宿主(人类)时的大脑活动 。 这项研究 , 科学地回答了“蚊子为什么专咬我”这个让许多人挠破头的疑问 。
如今 , 赵志磊已赴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 他的博士后课题不再是蚊子 , 而是转向鹦鹉 。 这有点冒险 , 但他内心坚定:“如果我继续研究蚊子 , 能更快地找到教职 。 但是我更看重的是 , 我对鹦鹉非常感兴趣 , 新的技术手段意味着我们现在可以深入研究它的大脑 , 有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或许能通过研究鹦鹉得到解答 。 ”
文章图片
赵志磊本人供图
“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对蚊子的好奇心 , 赵志磊在童年时就萌发了 。
在他的家乡云南 , 蚊子特别多 。 一入夏 , 每个夜晚都不堪其扰 , 一觉醒来就是一身包——但神奇的是 , 他的父亲除外 。 “一家人一起看电视 , 蚊子甚至都绕过他来咬我们 。 ”
赵志磊对此大惑不解 。 调皮的他甚至专门抓来蚊子 , 放在父亲手臂上 , 蚊子却都唯恐避之不及地逃窜 。
蚊子吸血还挑人?如果咬人还有“选拔标准” , 那这个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 , 在赵志磊心中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
时光的指针来到2015年 。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 , 赵志磊想要申请赴美攻读博士学位 。
在遴选中他发现 , 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实验室专门研究一种热带亚热带的蚊子——埃及伊蚊 。 这种最早起源于非洲的小蚊子 , 在不到一万年的时间里神奇地飞到了世界各地 。 而且 , 它们还变得越来越喜欢咬人 , 俨然是“咬人专业户” 。
面试时 , 实验室的助理教授LindyMcBride给他展示了一个实验:让一百只饥饿的蚊子来选择咬人还是动物 , 结果几乎所有的蚊子都很快地选择人的那一边 。
她告诉赵志磊 , 虽然大家很早就知道了这个现象 , 但蚊子到底是靠什么机制来区分人和动物的 , 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
蚊子谜一样的操作让赵志磊非常激动 , 当场就决定加入这个实验室 , 去解谜!
随着对蚊子了解的加深 , 赵志磊除了好奇心 , “身上逐渐多了一种使命感” 。
蚊子不仅烦人 , 而且非常危险——它们可以高效地在人间传播致命病毒 。 在阅读文献时 , 赵志磊看到一组数字:据世卫组织统计 , 每年约有72万人死于疟疾、登革热等蚊媒疾病 。
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他心想:“如果我能弄清楚这些蚊子是如何准确区分人和动物的 , 那就有可能开发出高效的捕蚊驱蚊方法 , 从而减少蚊子给人带来的危害 。 ”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赵广立从23岁到29岁|他用自己的血喂蚊子 6年研究终发Nature】其实 , 这个问题早已被研究了几十年 , 一直都没有很好的突破 。 究其原因 , 是科学家们能够在蚊子身上使用的技术方法有限 。
然而 , 现在不同了 。
赵志磊认为自己很走运:“在我加入蚊子研究的这个时间节点上 , 刚好有一批强大的技术出现 , 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和钙成像技术 。 我们当时意识到 , 把这些最新的技术应用到蚊子的研究中 , 就可能取得突破 。 ”
- 阿里巴巴|美国再围追堵截,也阻挡不了中国科技的爆发,阿里在夹缝中开出了一朵花!
- tiktok|TikTok到底还是不是中国的
- carplay|瑞辉CEO说漏嘴:人类清除计划,正式开始
- 苹果|iPad购买攻略,2022年,你应该购买哪款iPad?
- CPU|支付宝再次领先微信支付一步
- 淘宝|Pi能否成就一个web3.0的时代?
- 310S耐高温蝶阀/2520材质蝶阀
- 中国广电的192号段来了,值得选择吗?
- 通讯Plus·Plus早报 | 5G商用牌照发放三周年 中国广电5G商用在即
- 一文轻松读懂 ASTM D 4169 测试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