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慈惠石柱,又称北齐石柱,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齐石塔古建筑 。该石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西北二十里的石柱村,建于北齐大宁二年(562年),是杜洛周、葛荣起义军遗骨埋葬之处 。石柱造型奇特,雕刻带有强烈南北朝风格,是少数北朝时代的遗存至今难得的的艺术佳作 。
柱身上刻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九个大字和长达三千多字的“颂文” 。因建于北齐时代,所以也被称为北齐石柱,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柱造型奇特,雕工粗壮有力,是遗存至今难得的北朝时代的艺术佳作 。
全柱分基础,柱身与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 。基础是一块大石,东西两边各唱米,南北两边略小 。基石上有覆莲座柱础 。莲座包括方台、枭线、覆莲三部分,为一宽约1.23米的方石,高55厘米 。柱身高4.5米,用两短浅棕色的石灰石垒接而成 。柱身为一不等边的八角形,自下而上逐渐收小,每高一米,收约2.5厘米 。柱的上部,约于通高的四分之一处,东南、西南两隅角为了镌刻题字而未削边棱,形成平面,“颂文”和题名等刻在柱身的各面 。石屋建在柱顶之上,为一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四阿顶小屋 。石屋刻出屋顶、檐椽、角梁、斗、阑额、柱子,前后当心间刻火焰龛门、佛像,两次间刻出方窗,恰如一座完整的三间殿宇的模型 。石屋下面一块长方形石板,作为屋的基础,也是柱身的盖板 。在盖板的底面,刻莲瓣、圆环、古钱及花果等纹饰,使人从下面望上去,不致单调乏味 。佛像的脸型、背光均为南北朝雕刻风格 。石屋柱子卷煞收分以及其他手法,都是研究南北朝时期古建筑形状极其可贵的实物例证 。
此石柱不仅设计精美,雕刻细腻,造型奇特,而且刻在石柱各面的“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文共3,400余字,记叙了自北魏孝昌元年至永安元年间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颂文虽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所写的,但它却反映了当时农民起义波澜壮阔的伟大情景 。
据碑文记载,时值北魏孝昌年间,政治腐败,官吏大肆搜刮民财 。百姓不堪忍受,纷纷起兵造反 。在河北,525面柔玄镇人杜洛周起兵造反 。“颂文”记载的内容是北魏孝明皇帝亲征镇压起义军 。当时定兴一代属于幽州、瀛洲交界处,正是起义军和封建统治者武装交锋之地 。事后人们收敛残骨,在当时的范阳县(今定兴)城西沙丘寺埋葬的地方立木柱作为标志 。到公元562年,起义战争后的三十多年,已经取代了北魏王朝的北齐统治者,为了对人民进行威胁与恫吓,由皇帝下旨,让其县在大齐太宁二年(即公元562年),把木柱改为石柱,并加上了上面所说的“颂文” 。
义慈惠石柱的由来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至永安元年(528年)间杜洛周、葛荣、韩娄等人领导起义屡战数州,声势浩大 。后在北魏举国兵力镇压下失败 。起义失败后,当地百姓收拾义军残骨埋葬,并立木柱做为标志 。后北齐统治者将木柱改为石柱,在柱身上遍刻约3,400余字的《标义乡义慈惠石柱颂》,记叙起义,葬骨和立柱的经过 。题额左下方有“大齐大宁二年(562年)四月十七日”的题刻 。
【河北保定义慈惠石柱】 义慈惠石柱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