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井陉南张井村老虎火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张井村的“老虎火”是极富特色的传统焰火艺术 。“火”是井陉县南张井村村民对“烟火”的俗称,“老虎火”就是用制作成老虎状的道具放烟火 。
井陉县南张井作火技艺,相传为先祖于康熙初年在山西充哑三载偷师而得 。世代相传的“偷老杆”习俗,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烟火宗师 。清朝后期至解放前,南张井村烟火一直是县城元宵花会的压轴戏,被视为“官火” 。井陉县家喻户晓的歇后语“张家井叫闺女----看火”,足证其名气之大 。
“偷老杆”,是当日一早要进行的重要习俗,数十名村民合力扛着长长的“老杆”,将其竖立在燃放现场 。此外,在“老杆”前方,还摆放了一些祭祀用品,也就是“供杆” 。而前去“接火”的人,则抬着纸做的“老虎”们,绕着南张井村走了一大圈,随后,这些“老虎”及其它道具内部被装进了火药,等待晚上的燃放表演 。
老虎火的流程主要是:将干柳木劈开烧成木炭,置以瓮中洒水覆以湿布 。而后晾干洒酒用石碾碾成块状 。再晾干用擀杖碾烂过以箩,配以硝和硫磺,即成药 。
主要火种有:起火、锅子火、伞火、老虎火、三国故事火、老杆火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其中老杆火杆高四丈八尺,下联21条火线,穿以“来回码” 。分“四门周底”、“五马破曹”、“八阵图”三个图案 。杆上依次主要有“葡萄火”、“十二连灯”、“老爷开门”、“八角青龙”、“仙鹤透蛋”等,主要内容是承前续写三国故事 。
南张井老虎火显示了明清烟火本色及传统工艺制作 。因主要原料为柳灰、硝、硫磺,燃放时不等花火落地,燃烧点已过,故安全系数高 。老虎火品种众多,总计120多种 。其内涵丰富,如“张飞登鼓”表现三国故事,老虎火表现了北方人剽悍豪放之风 。
南张井老虎火传承烟火文明,再现明清本色 。通过组织活动可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保护传承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作用 。
代表性传承人
【河北井陉南张井村老虎火】 尹昌太,男,汉族,小学文化,南张井老虎火项目国家级第三批非遗传承人 。1926年生于石家庄市井陉县南张井村 。1957年开始偷着到火房学做火,1961年正式拜樊太永为师正式学习做火技艺,主工打捻 。同年随樊太永、樊根筛、尹保槐等应邀到井陉矿务局做火半个多月 。1962年正式上案打捻,与其他人一起做火联杆 。1976年10月与樊秀庭、尹保槐共同主持了主题为“庆祝粉碎四人帮”的焰火制作,并进行成功燃放 。1977年至1978年应邀先后到吴家庄等村做火 。2007年至2008年同其他二人共同主持了本村的焰火制作,并将制作技艺传授给尹来庭、尹有生等人 。
尹昌太的突出技艺是联杆和打捻 。2007年放火时,因15年未放火,联杆时别人都不知道怎样联,是他亲自指定了老杆和斗杆的位置,并指导年轻人进行联杆 。另一项技艺是打捻 。打捻是做火的一项关键技术,要求松紧适宜,卷药均匀 。若药捻不合格,一切火种都将报废 。尹昌太现在虽已81岁高龄,但仍然能一天打200多根捻,被乡人尊称为“打捻把式” 。今年又指导尹来庭、尹有生等对失传多年的锅子火品种试制恢复了19种 。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
尹保槐,男,汉族,1932年生于石家庄市井陉县南张井村,本村务农,业余时间学做焰火,初小文化,一直在本村种田为生 。
1955年到火房偷学做焰火 。1957年(25岁)正式拜师尹构堂学艺,开始捣砂子、钉起火 。1961年曾被井陉矿务局请去做焰火 。1976年——1978年先后又被吴家庄等邀请做火 。2007年参加本村老虎火制做,一举获得成功 。主要以配料和钉起好而闻名乡里,被乡人尊称为“药把式” 。历年做的焰火,燃放效果很好,在全县享有盛誉 。2007年公布为石家庄市市级首批非遗传承人 。
樊秀庭,男,汉族,初小文化,1937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乡南张井村 。南张井老虎火项目石家庄市首批非遗传承人 。1952年(15岁)给爷爷往火房送饭,开始学做火 。1957年正式拜樊善义为师学搓炮筒,后做射眼明,起火 。1961年、1962年曾先后和他人制作老杆火,并成功燃放 。1976年参加于家公社制作的题为“炝打四人帮”的焰火,在燃放期间受到全公社在场观众的接连不断的热烈掌声 。1978年先后在吴家庄村、单家村等单位邀请做火、燃放,受到在场观众的赞誉 。2007年负责全盘制作本村“老虎火”,并一举成功,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 。在燃放期间,受到省、市、县领导和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
樊秀庭保存着全套老虎火文字资料及制作燃放工具,被乡里人称为“大把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