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县是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乡,地处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衡水市管辖 。武强木版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丰富的内容是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
武强年画代表作《九九消寒图》武强年画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它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 。武强年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爱憎,对人生的美好期望 。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五大生产基地 。
武强年画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它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 。武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爱憎,对人生的美好期望 。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五大生产基地 。
武强年画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一带很有影响,是春节期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画种 。武强年画的制作工艺是先把图案刻在木板上,然后涂色印制在纸上,再点染上各种颜色,所以也叫木版水印年画 。武强年画最早印制灶王爷、天地神、门神较多 。
据现存资料考证,武强木版年画产生于宋末元初,明、清两代最为鼎盛 。相传,明永乐年间,山西省洪桐县艺人到此以后,促进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 。起初是民间画家亲笔画,逐渐发展成刻版印刷,以至全部套版印刷 。那时人烟稠密的武强南关,便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形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 。到了清乾隆、嘉庆时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全县各种年画生产厂家和作坊达到近千个,从业者万余人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被称为年画之乡的南关,拥有144家画店,周围40多个村庄数以千计的农户有年画作坊,其中规模较大的"四大家"在外地设有160多处批发店,行销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十几个省 。
后因地理交通状况的变化而逐渐衰微,民国时期的战乱导致武强木版年画业迅速萎缩,仅有四十余家画坊开门经营 。20世纪40年代初,武强木版年画艺人与晋察冀边区的美术工作者一同创办“冀中年画研究社”,1947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石家庄大众美术社”,武强木版年画由此得以复兴并有所创新 。1949年后,武强县40家画业作坊合并为武强画厂 。
武强年画几经沧桑,到1980年成立了“武强年画社”,武强年画得以正式出版发行 。它对武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和杨柳青年画的细腻繁复、富丽多彩相比,武强年画更有农村气息,风格粗狂,色彩简单浓烈,颇受欢迎 。1985年,建立了武强木版年画博物馆 。1993年,武强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 。
武强年画伴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映照出燕赵文化的踪迹 。河北农村历来有“闹春”的习俗,每逢春节,庆祝活动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盛大的民间艺术节 。腊月二十三到二十七,家家户户清扫、粉刷庭院房屋,然后人们把从集市买回来的武强年画贴在门上、室内、灶房、仓房、水井、马厩,把土地爷的神像贴在神龛上,既寄托人们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又为平日清贫冷淡的农家小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
【河北武强木版年画】 1993年,文化部命名武强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
- 河北邯郸弘济桥 一座比赵州桥的失跨比还大的桥
- 河北平泉千年古树“九龙蟠杨”
- 河北张家口“千年古村”开阳堡
- 河北省邢台十大著名寺庙
- 宋徽宗赵佶与河北邢台
- 河北邢台别称“襄国”
- 河北围场金龙潭的传说
- 乾隆皇帝与河北围场的小米
- 河北保定国公营观音寺三月三大庙会
- 河北霸州尹华山胡三太爷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