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老城面塑起源于沈丘县老城镇南关居委会下湾村 , 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 当地人习惯上把沈丘面塑称为顾家馍 。顾家馍在当地及周边 , 影响广泛 , 人人皆知 。每逢春节、庙会 , 凡来老城赶会的人均购买之 。除此之外 , 在外工作的人回乡探亲时 , 都要捎些顾家馍 , 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 , 现在顾家馍已是声名远播 。
顾家馍起源于当地一位姓顾的人家 。明末清初 , 在沈丘老城南城脚边住着一家姓顾的人 。顾家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 , 以卖馍卖茶为生 。清朝末年 , 为扩大营生 , 顾家后人顾二别子 , 把顾家馍发展为工艺品 , 传承到今天已是第十七代 。在清朝康熙年间 , 由家住沈丘老城的御医刘璐 , 带进皇宫敬献给康熙帝品尝 , 由此成为进贡皇宫的贡品 。
顾家在卖馍的过程中 , 博采众长 , 推陈出新 , 逐渐摸索出独具特色的蒸馍技艺来 。后又经顾家世代人的提纯、锤炼 , 终于使其脱颖而出 , 成为当地有名的风味特产 。
据顾家馍第十七代传人顾松堂介绍 , 顾家馍基本上以手工操作为主 , 作坊的制作工具 , 还保持着原始性、传统性 。揉面、制馍坯在木案上操作 , 蒸馍一律用大口铁锅 , 单竹秕 , 秫秆锅盖 , 燃料一律用木柴或庄稼秸秆等 。如果用煤作燃料以笼箱蒸之 , 或用机械化制作 , 其产品就会出现变形 , 有裂口裂纹等瑕疵 。
顾家馍工艺考究 , 从选小麦到描彩勾花纹共72道工序 , 具有馍体浑圆 , 外型工整 , 无裂口裂纹 , 不歪不扭 , 立而不斜 , 卧而不堆;外观洁白、光滑、锃亮 , 在阳光下如瓷般迎光闪亮;馍底部呈阴阳八卦图形 , 构建了顾家馍的独特商标 。
顾家馍的造型多取材于民间常见的动物、瓜果、鱼虫以及人们喜闻乐道的民间传说 。其彩绘以勾线与着色相结合 , 很接近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 , 用白酒溶化食用色涂到馍坯上能渗透 , 色彩饱和 , 经久不褪 。捏制和勾勒的各类面塑千姿百态 , 形似神真 , 而且都带有吉祥和喜庆的色彩 。如猴骑虎、猴骑马等寓意“马上封侯” , 小狗、小兔、小刺猬、小鸡、小鸭等 , 都表达着劳动者需要把自己的生活装饰得丰富多彩 , 期盼美满生活的吉祥寓意 。
“在彩绘着色上 , 顾家馍使用分层着色法 。以黄色衬底为主色 , 红色点睛 , 蓝、黑、青等色勾架描脉络花纹 。同时 , 注重彩绘与勾线相结合 , 以色传神 , 以神着色 , 从而形成了色彩艳丽而不俗 , 美而不妖不媚的境地 , 充分显示出了喜庆、祥和的韵致 。”顾家馍第十六代传人顾体成介绍说 。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 , 当地政府为推广继承这一传统文化艺术 , 组织大规模生产 。由顾家第十五、十六代传人向大家传播技艺 。至此 , 顾家馍的绝技被推广开来 , 得以发扬光大 。现在生产顾家馍的不单单是顾家人了 , 李、陈、张、岳等姓 , 200多户人家皆会生产之 , 家家有生产作坊 。
【河南沈丘顾家馍】 2009年沈丘县城关镇因顾家馍面塑工艺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