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南县杨村街北面三里许的太平江上,有座建造奇特的两孔三墩、四拱双层重叠组合石拱桥,它紧联岚岭嶂和水口岭,这就是龙南县重点保护的文物之一“太平桥” 。
杨村镇原名太平堡,曾是明清时期龙南县八堡之一,客家文化底蕴深厚 。太平桥系明代南赣巡抚王阳明为纪念平定“三浰之乱”而建,清朝嘉庆元年即1796年由当地赖氏宗亲重建,完好保存至今 。
太平桥上层廊拱落于下层两桥拱顶之上,巧妙地成“品”字形结构,造型优美奇特,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建筑研究价值,曾荣获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被收录《世界桥梁大观》,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赣南三座“国保”古桥之一 。
太平桥有古今两座,古桥即上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在现桥的上游百余米处,今仅存蚀空斑驳的桥址 。下桥重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主体桥身完好,这就是现在的太平桥 。
重建的太平桥,造型奇特,用工精细,四拱重叠组合,分砖木和砖石双层结构,全长50米,面宽4米,通身高17.2米 。下层两孔三墩,以精磨花岗石为料,桐油、石灰、红糖、糯米浆为灰浆,精工砌筑而成 。拱跨分别为11.9米和12.9米,拱高6.2米 。上层有砖木结构的四通凉亭,资以览胜和憩息 。侧面大拱砖8.4米,高8米,拱肩落于下层两拱的拱顶之上,正面小拱跨2米,墙厚1米,小拱之上有赖懋杰手书刚劲有力的“太平桥”三字 。亭顶四周以三耙飞檐相衬,桥中专两岸,宛如长虹,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
太平桥的建成,给行人留下了方便,也为杨村增添了一处胜景,它以其动听的传说,壮美的雄姿闻名遐迩 。
太平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重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 。虽经400年风雨沧桑,秀美身姿与飞扬神采依然不变 。至今仍是赣南客家最秀美的古桥 。
雄踞在太平江上的这座古桥,已经成了一道风景,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观瞻 。或许,吸引人们的,已不仅仅是古桥的秀美,更多的是对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向往 。
1983年太平桥被列为龙南县重点保护文物,竖立石碑,以昭后人 。
太平桥的由来
太平桥的始建与王守仁(阳明)平三浰有关 。明正德元年(1506年),粤赣边境有支农民起义队伍,以池大鬓、池大升为首领,驻营于距杨村约四十华里的三浰,即今广东省龙川、和平、连平、紫金一带客家人聚居地 。
【江西龙南太平桥】 在其影响下,正德七年(1512)年,龙南县境内边有小股农民起义事发,以黄秀魁、赖振禄、徐永富、钟万光、蓝斌等为首领,在龙南各处迂回活动 。后来两支部队合并,扩大到五千余人,常夹攻信丰、安远、龙南等县,力击封建统治,威震朝廷官吏 。皇上勒令官军进剿多次,终难扑灭 。
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守仁奉旨任南赣巡抚,调遣兵力,坐镇龙南等地指挥进剿,于次年正月,连破上中下三浰,斩首两千多级,残部逃奔九连山,也被追击擒斩无遗,于是在三浰建和平县 。太平境内赖振禄、徐永富等部,同被剿灭 。王守仁为纪念“胜利”,在太平江水口处建太平桥 。太平者,以示天下之升平也,这是古太平桥的由来 。
- 江西石城永宁桥
- 江西信丰玉带桥
- 江西安远永镇桥:百年廊桥经风雨
- 江西吉安 状元之乡金庐陵
- 河南浚县太平兴国寺
- 山东烟台塔山太平观
- 江西鹰潭龙虎山
- 辛弃疾和江西赣州郁孤台
- 江西鹰潭地名的由来
- 安徽桐城太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