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浚县太平兴国寺

太平兴国寺(简称兴国寺)坐落于浚县大伾山,其寺名是北宋皇帝赵光义以自己的年号“太平兴国”赐封的,如今它至少有1030岁了 。和其他的皇家寺院相比,太平兴国寺犹如隐居的高士,深沉清寂 。
【河南浚县太平兴国寺】 庙宇犹如山林的眼睛,透视出一座的意韵、山的文化精神 。一座山,因为有了庙宇,更显山林的静谧与辽远 。林立的庙宇道观给大伾山增添了几多神秘 。
沿着大伾山东侧半山腰的砖铺山路,你可看到背倚山崖、坐西面东的太平兴国寺 。高高台阶上的兴国寺山门,面阔三间,红漆木门,为清代建筑,据说是地藏殿改造的 。红色匾额上为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居士亲笔题写的寺名“太平兴国寺” 。山门内供奉着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以祈求风调雨顺 。房内墙壁上还镶嵌有重修寺院的碑刻 。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洞、“晴雨表”朝阳洞等 。
过山门,即为弥勒殿 。殿内弥勒佛正端坐于莲花宝座上,笑眯眯地迎接着众人 。门口的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向世人传递着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智慧 。
兴国寺僧人们说,弥勒殿是太平兴国寺旧有的山门 。那时,人们一进兴国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笑眯眯的弥勒佛 。关于弥勒佛的来历,民间有一个传说 。
在唐末五代,有个 “布袋和尚”,身材矮胖,腹肚滚圆,笑口常开 。他从小父母双亡,后入寺为僧 。平时的他珍惜每粒粮食,烧火做饭时见稻谷、豆子便捡进布袋里,遇到欠收的年月,便用积攒的粮食施舍饥民 。百姓常见他挑着布袋,四处化缘,因此都叫他“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行为无常,且能预知阴晴 。天要下雨时,他穿双湿鞋;天旱时,穿着木拖鞋 。在行将圆寂之际,布袋和尚口念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念毕,便安然入寂 。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神秘兮兮的布袋和尚,竟是弥勒佛转世 。后来,寺院里就开始供奉弥勒佛了 。
作为兴国寺主要建筑之一的大雄宝殿内原有一木雕佛龛,佛龛内供奉着明代所塑的释迦牟尼“堆沙像” 。堆沙像与木雕佛龛雕工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惜在1965年“四清”运动中被毁坏了 。如今殿内供奉着三世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 。
大伾山上有洞穴8处,兴国寺内集中了两处——凿于民国初年的观音洞和明代的朝阳洞 。朝阳洞位于观音洞的北边,因朝阳而得名,又名紫阳洞 。朝阳洞是大伾山上最大的凿洞,券形顶,洞深4.1米,宽3.46米,高2.5米,洞内塑有三尊佛像及十八罗汉 。据说,天将雨时,洞内四壁便会有水渗出,天将放晴时,洞内又先干,是天然的“晴雨表” 。
宋太宗结缘兴国寺
太平兴国寺的始建年代,已无可考 。如今院内有一通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石碑,为《敕赐太平兴国寺记》碑 。因年深日久、风吹雨淋,碑文已模糊不清,仅有三分之一的字迹可辨 。也许是因为字迹漫漶不清的缘故,此方碑刻在《天书地字》以及清代熊象阶的《浚县金石录》里,均未收录 。
据浚县文化界人士傅文庆先生介绍,碑文中详细记载了当时有寺无号,众僧人呈报朝廷,北宋皇帝赵光义钦赐寺号的过程 。对此方碑文研究颇深的傅文庆先生介绍说,跳过辨别不清的字迹,依然可以从中得知,太平兴国寺自晚唐五代十国,就已经存在 。太平兴国寺在唐代还不叫寺,而叫庵,后为兴国寺,直到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赵光义以自己的年号赐封“太平兴国寺”,并立此碑铭记 。五代十国时的浚县,战事频仍,太平兴国寺也因此屡次废停 。在天成、乾佑、广顺年间太平兴国寺得到数次修复 。
太平兴国寺是全国唯一一座以皇帝年号赐封的寺庙 。北宋皇帝赵光义与太平兴国寺有何不解之缘,令他以自己的年号赐封这座古寺庙?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当年赵光义闯幽州,被敌兵追杀,赵光义身负重伤,逃到黄河岸边,却无舟渡河(当时黄河还未改道) 。身负重伤的赵光义,前有滔滔黄河,后有敌兵追杀,可谓命悬一线 。这时,兴国寺僧人冒着生命危险将其救回寺内,轮流照顾,每天替他上药治疗 。在太平寺僧人的精心照料下,赵光义的伤势很快痊愈了 。为送赵光义过河,僧人历尽周折找到在河上靠捕鱼为生的父女俩 。深受战乱之苦的父女俩听说大宋元帅要渡河,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父女俩划着小船载元帅过河,由于水急,被金兵发现,金兵乱箭射向小船,老渔翁身中数箭,在他奄奄一息时,不忘叮嘱女儿一定将赵元帅送向对岸 。渔姑忍着丧父之痛,划动双桨终于将赵光义送出虎口 。后来,赵光义登基做了皇帝,当听到大伾山僧人呈报有寺无号时,他不忘当年救命之恩,就用自己的年号封该寺为太平兴国寺,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立碑《敕赐太平兴国寺记》,以示对这段经历的纪念 。太平兴国寺自此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