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铜牛的传说


颐和园铜牛的传说

文章插图
颐和园铜牛的传说
【颐和园铜牛的传说】 (一)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有一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它昂首安卧于岸边 。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 。是牛的力大无比,勤劳朴实,温顺善良,平和自如,使游人陶醉;另一层意思,是镀金铜牛的故事,多少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 。
颐和园铜牛,是我国古代用拨蜡法铸造的代表作 。我国古代雕刻,是以写意见长,这只铜牛,却用了写实的手法,它不仅造形生动,而且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置于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好似回首惊顾,若有所闻 。炯炯目光注视着昆明湖的西北方向 。它神态自若,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铸造艺术水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也是颐和园内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人人皆知的故事 。大禹,传说中的夏后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始者 。姒姓 。亦称大禹、夏禹、戎禹 。鲧之子 。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终于治平水患 。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 。

颐和园铜牛的传说

文章插图
到了唐代,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边 。清代高宗皇帝弘历,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尧舜禹,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 。制寓刚戊,象取厚坤 。蛟龙远避,讵数鼍 (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元,俗儿鼋) 。(音湾)此昆明,潴流万顷 。金写神牛,用镇悠永 。巴邱淮水,共贯同条 。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 。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但毕竟是一代较有作为的君主 。铸造镀金铜牛,放置在昆明湖岸边,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 。
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 。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带便成水患之地,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 。
铜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 。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为天河 。在天河两侧必有牛郎和织女 。昆明湖东堤岸边设置了“牛郎”,那么织女又在何方?据有关史料记载,昆明湖西侧有“织耕图”,以此象征“织女” 。
据民间传说,在昆明湖西墙外某一菜园里,曾发现了“织耕图”,的踪迹 。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有三个字“织耕图”和乾隆御笔的方印,这织女如何在西墙外?

颐和园铜牛的传说

文章插图
据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为晚清府腐败无能,颐和园遭帝国主义列强两次劫难,很多珍贵文物遭受破坏,被偷盗哄抢很多,有一些流失园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
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则把自己比作天上国母王母娘娘 。在扩奸建颐和园,她曾传下御旨,要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 。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 。既然有天宫天河,当然要有牛郎和织女了 。为此,她见昆明湖东堤已经安置了铜牛,能够象征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旁边,建起了织女亭 。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织女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
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入北京城,侵占了颐和园 。侵略者贪婪无度,掠夺成性,破坏园林,抢夺文物 。镀金铜牛身上的金箔,也成为他们抢的目标 。这伙儿魔鬼竟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块一块剥金箔 。铜牛在哭泣,湖水在落泪,手无寸铁的当地居民一个个义愤填膺,怒气冲天 。后来又听说,金箔剥完之后,这伙魔鬼还打算将铜牛运出颐和园化铜卖钱,合伙分赃 。民众们经过商议,决定挑选十个身强体壮的大汉,趁天黑夜静之时,带上工具,潜入颐和园,将铜牛沉入了昆明湖底 。这一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昆明湖东堤留下一点痕迹 。
第二天,附近居民纷纷传说,铜牛被大风刮跑了,洋鬼子寻不到破绽,真以为是上帝的安排,也就没有再寻找 。由于人民的保护,时至今日,铜牛才得以在昆明湖东堤岸边,向广大游人展示 。

颐和园铜牛的传说

文章插图
(二)
颐和园断尾铜牛的传说
风景如画的颐和园有很多名胜古迹 。十七孔桥旁边的断尾铜牛吸引着中外游客,无不为它的精美造型和栩栩如生的神态赞不绝口 。其实这铜牛还有一段传说,还得从慈禧太后扩建颐和园时谈起 。
相传慈禧在建颐和园时,妄想着自己就是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令下去: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 。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 。既然有天河,当然就还要有牛郎和织女了 。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上,安置了一头铜牛,用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 。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 。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
从此以后,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望着“织女” 。有一年的七月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的日子 。这头铜牛突然活了 。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朝着织女亭的方向游过去了 。奈何昆明湖实在是太大了,这头铜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来了 。
有人将这件奇事禀报了慈禧 。她起初不信,起身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 。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啊!于是又派人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安在原来的地方 。怕它还会跑,又用铁链子将它锁上 。
等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 。慈禧忙差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前去将它拉住 。这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 。由于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拉断了 。
这时候又有人找来了更粗的铁链子,七手八脚总算将铜牛锁住了 。从此昆明湖边上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 。不过,这已经是第二只了,那另一只呢?相传还在昆明湖底下哪!
有人问,现在颐和园里铜牛的尾巴为什么不是断掉的呢?
从日本摄影师山本赞七郎1901年拍摄的照片看,铜牛的断尾已经被接上了 。据此推断,铜牛尾巴是在颐和园重建期间接上的 。重新制作的牛尾与当初被截断之处衔接得十分工整,几乎察觉不到有接痕,这也成为一个小小的悬案 。
原来的铜牛尾到底什么样子呢?执行修补的人,是修旧如旧,还是顺势自由创作了一番?如今都不得而知了 。正如维纳斯的断臂,观望之时,总给人留下一些遐想,不如来颐和园昆明湖旁亲自鉴赏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