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血鸭在全州古代“肴味三绝”中虽然排名第二(第一为禾花鱼仔,第三为五香豆腐干),但该菜却以历史最久远,在民间普及最广泛,独为全州人最钟爱 。“六月六,子鸭肉,炒苦瓜,浆血醋”的习俗古谣,不仅代代口耳相传,但凡在全州长大的本籍人,没有不会做这道菜肴的 。自古以来,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村寨农户,家家户户都将其作为入夏后最时兴的常用菜 。
醋血鸭不仅为全州人所钟爱,与全州相邻的周边群众也时兴该菜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不少全州人在广州、深圳、武汉、长沙、南宁、柳州、桂林等地纷纷开起了全州醋血鸭餐馆,生意非常红火,该菜已广泛被世人所认同并大受欢迎 。
全州醋血鸭这道带着浓浓地方特色的名牌菜,不仅成了全州游子难舍难割的思乡味,也逐渐成为外地人食而难忘的爽心肴 。醋血鸭为什么为历代全州人所独钟,外地人也食而难忘呢?原因如下:
一、传说悠远且巧趣
据考究,醋血鸭最早起源于约公元300多年前晋代的全州县文桥乡 。据史实和口耳相传:三国末年,由蜀丞相诸葛亮亲自指定的接班人蒋琬(大司马)在蜀国灭亡时与长、次子蒋斌、蒋显同死国难后,其夫人毛氏带着第三子回到祖籍全州 。老夫人去世后于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1)葬在今文桥乡 。
因毛老夫人后来被谥封为安阳候一品夫人(见现存毛氏墓碑),所以她的坟是有人守墓的 。若干年后的一次半年节(农历六月六),本来正午时接班的下午班守墓人因过节迟到了半个时辰,上午班守墓人交班后赶回家时,已经是未时了 。全州人有个铁定的风俗,半年节这天一定要杀鸭子、煮新米饭祭谷神敬狗尝新(如未收早谷则剥几粒风头谷的新米掺于饭中,用第一碗饭和煮好的鸭头鸭脚祭谷神后喂狗,传说洪水登天门时是狗尾巴保住了谷种) 。
守墓人的妻子是个见血晕头的妇人,所以到未时还未杀鸭 。性急的丈夫边怨妻子边杀鸭时,错把妻子准备醋黄瓜用的半碗酸水(全州人自古爱吃酸辣,家家户户有酸坛数个),当成了准备冲鸭血的盐水,把鸭血淋进了酸水碗中 。情急之下,鸭熟出锅时才记起鸭血未放,丈夫舍不得让鸭血浪费,也不管血凝固与否,顺手把一碗鸭血倒进锅里,正所谓忙中出错,当发现锅内鸭肉散发出一股刺鼻酸味时,夫妇俩再怎么互相埋怨也为时已晚——想吃怕吃得,倒掉舍不得,怎么办?带着七分气、三分试的丈夫干脆添柴加火,并在屋后摘一把有异香的嫩花椒籽,又在屋前采一抓紫苏茴香,连洗未洗就丢进锅内,想把一锅有些汤的鸭肉变成炒鸭,用香味去除异味 。
谁知锅里鸭肉在炒拌中发出阵阵异香,且越炒越香,在炒干出锅后,夫妇二人对着这碗紫酱色的奇菜越吃越有味,并叫来左邻右舍品尝,众人边吃边称绝,醋血鸭由此产生,并在全乡、全县逐渐推广普及 。全州醋血鸭因源于文桥,所以不少人也称其叫文桥醋血鸭,迄今1600余年矣 。
二、制作简单又考究
全州醋血鸭这道有独特风味的地方名菜,之所以在千余年中只在全州及周边县广泛流传而未普及区外,除了这道菜味的“浓烈”让外人见而生畏外,更重要的是其制作过程虽然简单却非常考究:选料、配料、火候三个环节丝毫马虎不得,特别是火候至关重要,相差半分钟,味道会截然不同,而这火候则要看主配料才能决定,又非口耳能传,所以外地人在屡试不成佳肴后总怪全州人对其烹饪之法秘而不宣,其实这种“草根”技艺确实无“藏秘”之必要 。笔者二人近年在从事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对该菜肴的烹制技艺作了较深入的调查,现将其制作方法简书于下:
- 广西全州红油米粉
- 广西全州登科桥、石亭子诗作佳话
- 寄爷寄娘 广西全州认继爷继娘的习俗
- 广西全州文桥婚俗
- 广西全州名胜古迹
- 广西全州丧葬十大古传仪式
- 广西全州湘山寺
- 广西南宁傩舞
- 广西横县百合茅山舞
- 广西南宁五象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