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华阴老腔

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 。据《华县志》载:老腔皮影又名拍板调,于清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就已盛行于华州(今华县) 。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的独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独特唱腔特点 。
老腔名称之来源说法有二:
一是与当地流行的其他剧种相比,年代较早,尤其是音乐显得古朴悲壮、沉稳浑厚、粗犷豪放,为古老之遗响,所以称为老腔;
二是由于它是从湖北老河口的说唱传到华阴演变而成,所以取老河口第一个字来命名为老腔 。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 。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 。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 。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 。
【陕西华阴老腔】 曲艺特点
老腔实在是一种很小的戏种,是以皮影的形式进行演出的戏曲剧种 。它只需五人就可撑起一台戏:签手(指挥皮影)、副签手、前首(主唱)、后台、板胡 。但这个剧种里,“生旦净末丑”却一样也不缺 。只不过,这五种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纲 。
因此,主唱的嗓音天赋就尤为重要 。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这种土得掉渣的、独一无二的、震撼人心的老腔,就以这样的原生态,被原封不动地请到了大都市大剧院那豪华的舞台上,也被请进了央视的演播大厅 。老腔,以这种最原始的风貌出现,却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 。
华阴老腔生于张氏家族 。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改音乐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 。张喜民、张新民、张军民、张拾民,是华阴老腔正宗传人张全生的儿子,他们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间传下来的百余个戏本 。这些戏本几乎全是北宋、金、元时期民间流传的西周、列国、三分天下、唐宋故事 。翻开本子,可以看到用毛笔竖排记载下的一段段唱词 。剧本大多由清朝流传至今,随着年代的久远,纸质已开始发黄变脆,好在艺人们早已对唱词铭刻于心,平时剧本几乎不用,只有重要的时刻才会拿出来展示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