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鳌山位于枞阳、桐城、庐江三县结合部,主体在枞阳县麒麟镇境内 。东南走向,在绿荫覆盖、峰平坡缓的丘陵地带突兀而起,它有九座山峰对着大凹口,逶迤蜿蜒,山势削断,岩峭如壁 。有诸多天然溶洞飞渴求瀑,千种野生奇花珍草;石径古道,水泉流绕 。岱鳌山的美,在于峰奇石怪,如山石盆景园,素有“皖中小桂林”之美誉 。其最高峰为龙王顶,海拔270米,宛如一头巨鳌 。
岱鳌山脉生成于白垩纪中晚期的地壳运动,缘于郯庐断裂带上的一次火山爆发,才形成今天的喀斯特地貌 。在民间,岱鳌山一带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
传说之一:岱鳌,顾名思义,就是一头巨大如山的鳌鱼,形状如巨龙 。关于鳌鱼,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 。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终日熬游大海嬉戏 。中国老百姓习惯的把大地上发生的地震等现象,称之为“鳌鱼转侧”,他们认为地壳是鳌鱼四只脚顶着的 。
故在岱鳌山当地一直流传着“鳌鱼眨眼地翻身”之说 。后来,传说在秦始皇时代,二郎神挥舞神鞭赶山填海 。由于岱鳌山是一座神山,二郎神使劲地抽了三鞭也没打动岱鳌山,只是让岱鳌山留下了三个豁口——大凹口、小凹口和杨梅山口,因此当地一直流传着“二郎神三鞭打不动岱鳌山”的传说 。
传说之二:很久很久以前,传说这里是东海之梢 。这里的人们依山傍水,半渔半农,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还算舒适、平静 。年复年,月复月,长期生活,世代繁衍 。人们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 。
可是,到了秦朝,秦始皇为了侵吞六国,完成统一大业,施暴政,征劳役 。为了修筑万里长城,普天下的男丁壮汉大都被抓到长城脚下 。他们在饥寒交迫之中,干着繁重的体力活 。由于整天没吃没喝的,还要抬着沉重的大石头,苦力们实在干不动了歇息会,却又受到监工的鞭抽棍打,许多身强力壮的汉子,就这样被活活地磨折死了 。一时间,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
这一幕幕悲惨的景象,终让观音菩萨大发慈悲 。她化身一位慈善的老太婆,手拿一束束红丝线,给每个苦工胸前挂上一根 。说也奇怪,这条红线太神奇了:劳工们自从带上它后,干起活来就十分的轻松,即使整天没吃没喝的,也不感到饥饿和乏力 。一晃十多天过去了,竟然没有一个人累死或者饿死,而且干活越干越有劲 。这不由得让监工们感到困惑,他们便悄悄地把这一现象如实的禀报给秦始皇 。秦始皇不信,来到工地上亲自察看后,也觉得不可思议 。于是就派人抓来几个劳工,拷问他们,“你们没饭吃,不饿吗?”“不饿”!“你们整天干重活,不累吗?”“不累!”“那是什么原因呢?”劳工们都不愿说出真情,便不回答 。秦始皇大发雷霆,“如果谁敢隐瞒,就立即斩首”,仍然没有人说出其中的秘密 。在接连砍掉九九八十一颗人头过后,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四周猛然一片漆黑,只见在被砍去人头的劳工们尸身上闪闪地发出一条条红光,隐隐约约间好像一条条绳子将他们的魂魄牵引出躯体,向天堂而去 。红光消失过后,天空晴朗!
秦始皇惊恐万分,对于出现在每个人尸身上的一线红光百思不得其解 。晚上和姬妃厮混过后沐浴,一丝长发缠绕在其脖子上,他猛有所悟 。连夜下令将所有劳工集合起来,扒光他们的衣服,终于发现每个劳工的胸前都挂有一根红线 。一位监工抽取一条红线放在手,顿感精力充沛 。秦始皇当即下令,将每个劳工胸前的红线全都收归已有 。然后,他把收集起来的红丝线,编在一起,名曰“神鞭” 。从此,秦始皇只要挥动“神鞭”,就地动山摇,林移海啸,于是他就用这根“神鞭”赶山填海,寻乐开心 。
东海龙王却不得安宁了,他十分恐慌,急忙邀请鸿钧老祖深入龙宫,商榷对策 。由于秦始皇持有“神鞭”,一般之物不宜应付,于是他们俩用计迫使一只常常不听使唤却十分了得的神鳌化作岱鳌山 。秦始皇来到岱鳌山下,挥动“神鞭”,山脉岿然不动 。秦始皇大惊,便气运丹田,猛抽三下,却只给岱鳌山抽出三个缺口 。第一个叫“大凹口”,又名“大化口”;第二个叫“小凹口”;第三个是“杨眉山口” 。岱鳌山依旧寸步未移 。所以至今有“三鞭赶不动岱鳌山”说法 。秦始皇三鞭过后,气数殆尽,秦王朝也因此应了天机,不达三世,也因此有“事不过三”之警句 。
居住在岱鳌山麓的人们为了感激东海龙王和鸿钧老祖的功德,在岱鳌山东边“龙王山顶”建起“龙王庙”;在西边“国尖山顶”上建起“鸿钧庙” 。东边的龙王庙主宰晴阴,“龙王顶”招云,天就要下雨,所以人们世世代代祭拜“龙王庙”,经久不衰 。虽文革期间被毁,近些年“龙王庙”改名为“龙天寺”,规模也越建越大,香客也越来越多 。而西边国尖山上的“鸿钧庙”,鲜为人知,加上年长日久,逐渐荒废,近些年,“鸿钧庙”也得以重建了 。
岱鳌山遍山奇石,或卧或立、或仰或伏;或如人形、或如鸟状;或如仙境、或如地狱 。每个景观,都有它动听美妙的传说 。凹西的石婆岭,此岭名为石小姐山,岭上一组奇异巨石,三石列在一轴上,其中三块巨石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石公、石婆、送石小姐下嫁龙王三太子的传说,神话传说是海龙王的十小姐出嫁时漂海到此 。石公老态龙钟在前领路下山,石小姐婷婷玉立、羞羞答答欲步不前,石婆佝偻着驼背,泣不成声,蹒跚随后,仪仗队前呼后拥,陪嫁的衣箱、床柜等物品一应俱全,活似一组微妙微俏的下嫁图,形象极为逼真,看后莫不拍手称奇 。
由奇石向西越过一道山梁,便见一峡谷,谷西岸,有一山间小平地,修篁敝日,古树参天,泉水叮咚,鸟语声不绝于耳,环境清雅秀美 。传说清康熙年间,桐城张氏三姊妹春游岱鳌山,见此地山水秀美,誓不还家,便结茅而居,建成“小围净土庵”,吃斋修行 。逢十二强盗惊扰而坚贞不屈,圆寂后就地葬于庵旁 。她们的故事则在民间传为佳话,清宰相张英听说后命人查谱得知此三圣女原为其三世祖姑 。张氏三姊妹的十世孙,康、雍、乾三朝大学士张廷玉为其立祠,将“小围净土庵”扩建并更名为“三圣庵”,又名“三贞庵”,并作《重修三贞庵记》 。虽经十年动乱,但张廷玉及其弟兄所立的一块巨型石碑依然保存完好,被破坏的庵堂现今也已重建了 。
“三圣庵”西,有两座形如狮子的山峰,一座叫姚家狮子山峰,一座叫尹家狮子峰,一雌一雄,相互依偎 。东西南北,远观近看,两座狮峰都形象逼真 。狮峰上,怪石嶙峋,形真名切,让人流连忘返 。在姚家狮子峰一侧,有一筲箕型谷地,人称“龙王殿” 。箕谷的三壁由奇岩怪石构成,后壁上的人形巨石,雄壮威武,酷似坐在龙椅上的海龙王 。谷底正中有座墓塚,墓前立巨碑一块,文曰“明中书舍人翠林姚公府君老大人之墓”,穷其根底,原来是“桐城派”大散文家姚鼐的始祖 。又有传说因葬此坟出清朝皇妃姚香姑,所以被称作“香姑坟” 。过杨眉山口,是一座像削去峰巅的山峦,名叫平顶山,又名谷林寨 。这里地形险要,历史上屡有绿林好汉,在此安营扎寨 。太平天国时期,李秀成的部队也曾在此驻扎,各种痕迹至今依稀可辩,山脚下太平军当年修建的万人井更是恩泽民众 。
相传李秀成的太平军路过此地,把劫掠来的财宝藏在山上一个很隐蔽的山洞里,价值无法计数,但无人找到洞口 。早年有些幸运的山民就捡到散落的银块、碎金 。而在这片土地下蕴藏量惊人硫铁矿,可供中国开采一百年,几乎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铁矿床了 。
美丽的传说千古流传,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诙谐幽默的神话故事与大自然奇石景观融合在一起,把岱鳌山装点得更加瑰丽神奇 。岱鳌山不仅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宛如画卷,而且还有得天独厚的具备原生态的自然环境 。
春天可观赏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感受竹林小道、鸟语花香;夏季感受蝉鸣蛙叫,涓涓泉水,小桥流水人家;秋季漫山红叶,硕果挂满枝头,金黄色的桂花,飘香千里;冬季银装素裹,冰凌悬挂石岩边缘,登山、观水、赏梅花 。难怪“清末四公子”之一、祖籍当地的名人吴宝初(淮军骨干将领吴长庆之子)当年踏游岱鳌山时,便赋诗曰:“常恐好诗人不识,诗心山色共争奇 。谁知路绝云深处,犹有好山诗不知 。”
山中覆盖着各种树木,种类繁多,亦遍布各种中草药,譬如何首乌、麦冬、沙参、桔梗、半枝莲、蒲公英等几百余种,随手可得 。山中有野生的黄花菜、蜜枣、毛栗、野柿、马齿苋等,这是自然恩赐岱鳌山的原生态绿色食品 。林中生存着各种野生动物,如野兔、野鸡、野鸭、豺狼、狐狸、野猪、獾等等,池中有野生的各种鱼类、鳖、虾、蟹、泥鳅、鳝等等,当地农民捕获作为招待来宾的美食 。当地农民利用这自然条件饲养土鸡、土鸭、鹅、本地猪、兔、羊、牛等,种植桃、杏、梨、李、枇杷、柿子等果木,岱鳌山一带盛产花生、山芋、土豆、黄豆、荞麦、芝麻、萝卜(土人参)、小麦、葫芦、冬瓜等等作物 。
山因石而奇,地以人而杰 。岱鳌山地灵人杰,人文底蕴深厚,是中国文学史上“桐城派”发源地 。世界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故居,就在岱鳌山“双狮岭”的脚下吴庄村民组,他幼时居住的十二间圆合的农村居房毁于文革时期,但房屋基脚至今尚存 。他的祖父朱海门是晚清贡生,父亲朱子香是晚清秀才,皆终生不仕,是当地有名的塾师 。其弟朱光澄,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一直在台湾供职 。我国的著名法学家、我省最早的老党员之一周新民的家乡,就在岱鳌山的龙王顶脚下的陡岗村 。岱鳌山的南面、平顶山下的阳和村,是我省著名的民主人士光升的出生地 。岱鳌山人杰地灵,解放前曾是新四军、游击队战斗生活过的老区,更是刘邓大军战斗和进行革命活动的老区,革命烈士朱锦铭、李景堂就牺牲并葬在岱鳌山上 。出过马哲聪、张亮侯、黄大荣等一大批仁人志士 。清代贡生、知名学者吴廷香墓藏在岱鳌山之北麓 。
【安徽枞阳岱鳌山】 总体上,其林镇岱鳌山历史的、山水的、文化的景观美不胜收,自然气候条件也是极佳的,最宜人居人游 。岱鳌山据三县而占两市(麒麟集、陡岗集)、连九华以接浮山、眺巢湖而瞰白荡,奇山妙景连接而成,烈士陵园,双狮环抱,奇妙景点缀集少会,完全具备了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强镇的资源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