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声常谈:前额叶-杏仁核震荡与小鼠社交互动行为相关( 二 )


社交行为过程中dmPFCLFP强度的变化
先前的实验结果表明社交互动行为可能与dmPFC4–7HzLFP强度变化有关 。 作者将小鼠的社交互动行为分为了接近目标鼠和离开目标鼠两个行为 。 在dmPFC和BLA中 , 与离开行为相比 , 接近行为期间4-7Hz的LFP强度显着降低 , 但在其他频段 , LFP在接近和离开行为之间没有显着差异 。 此外 , 离开行为期间4-7Hz频段的dmPFC-BLA相干性显着高于接近行为期间的相干性 , 这也与LFP的变化一致 。 这些结果表明 , dmPFC到BLA的4-7hz频段的LFP强度在社会接近行为中有所降低 。
脑声常谈:前额叶-杏仁核震荡与小鼠社交互动行为相关
文章图片
图五在社交互动行为中 , dmPFC4-7Hz的LFP强度降低
通过光遗传学操作dmPFC恢复小鼠社交互动行为
脑声常谈:前额叶-杏仁核震荡与小鼠社交互动行为相关
文章图片
图六mPFC神经元振荡的模式
作者向经过社会挫败应激造模后的Cre鼠注射带有ChR2蛋白的AAV病毒并植入记录电极 , 以实现光遗传对小鼠dmPFC的刺激与记录 。 结果显示40Hz的光刺激可显著增加dmPFC和BLA脑区在30-60Hz频段的强度 , 但会引起的4-7Hz频段强度的明显降低 , 这与先前在社交接近行为期间观察到的结果一致 , 并且在表达ChR2的小鼠中 , 40hz的光刺激显著增加了其在IZ的停留时间 。 这些结果表明 , 40Hz的光刺激可以复制与社交互动行为相关的神经元活动并足以促进小鼠的社交互动行为 。
脑声常谈:前额叶-杏仁核震荡与小鼠社交互动行为相关
文章图片
图七通过光遗传刺激恢复小鼠社交互动行为
综上所述 , 作者记录了雄性小鼠参与社交行为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PFC)和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的局部场电位(LFP)变化 , 并利用光遗传技术对其进行操控以改善小鼠的社交互动行为缺陷 。 这些结果表明 , 前额叶皮质和杏仁核震荡及其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小鼠的社会行为密切相关 , 并为社会性行为缺陷背后的神经元网络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脑声常谈:前额叶-杏仁核震荡与小鼠社交互动行为相关
文章图片
脑声常谈:前额叶-杏仁核震荡与小鼠社交互动行为相关】如果您对动物行为实验有兴趣 , 可以随时关注我们搜狐号:脑声常谈和公众号:动物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