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声常谈:前额叶-杏仁核震荡与小鼠社交互动行为相关( 二 )
社交行为过程中dmPFCLFP强度的变化
先前的实验结果表明社交互动行为可能与dmPFC4–7HzLFP强度变化有关 。 作者将小鼠的社交互动行为分为了接近目标鼠和离开目标鼠两个行为 。 在dmPFC和BLA中 , 与离开行为相比 , 接近行为期间4-7Hz的LFP强度显着降低 , 但在其他频段 , LFP在接近和离开行为之间没有显着差异 。 此外 , 离开行为期间4-7Hz频段的dmPFC-BLA相干性显着高于接近行为期间的相干性 , 这也与LFP的变化一致 。 这些结果表明 , dmPFC到BLA的4-7hz频段的LFP强度在社会接近行为中有所降低 。
文章图片
图五在社交互动行为中 , dmPFC4-7Hz的LFP强度降低
通过光遗传学操作dmPFC恢复小鼠社交互动行为
文章图片
图六mPFC神经元振荡的模式
作者向经过社会挫败应激造模后的Cre鼠注射带有ChR2蛋白的AAV病毒并植入记录电极 , 以实现光遗传对小鼠dmPFC的刺激与记录 。 结果显示40Hz的光刺激可显著增加dmPFC和BLA脑区在30-60Hz频段的强度 , 但会引起的4-7Hz频段强度的明显降低 , 这与先前在社交接近行为期间观察到的结果一致 , 并且在表达ChR2的小鼠中 , 40hz的光刺激显著增加了其在IZ的停留时间 。 这些结果表明 , 40Hz的光刺激可以复制与社交互动行为相关的神经元活动并足以促进小鼠的社交互动行为 。
文章图片
图七通过光遗传刺激恢复小鼠社交互动行为
综上所述 , 作者记录了雄性小鼠参与社交行为背内侧前额叶皮质(dmPFC)和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的局部场电位(LFP)变化 , 并利用光遗传技术对其进行操控以改善小鼠的社交互动行为缺陷 。 这些结果表明 , 前额叶皮质和杏仁核震荡及其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小鼠的社会行为密切相关 , 并为社会性行为缺陷背后的神经元网络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文章图片
【脑声常谈:前额叶-杏仁核震荡与小鼠社交互动行为相关】如果您对动物行为实验有兴趣 , 可以随时关注我们搜狐号:脑声常谈和公众号:动物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返回搜狐 ,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今天我们常常谈及“AI赋能百业”|算法相对论|复旦教授邱锡鹏:神经网络还远远谈不上有意识
- 开机广告是彩电行业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网上骂得凶 为何消费者不在意家中的电视有开机广告?
- 手机卡顿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手机卡顿得严重?教你关闭三个厂家设置的开关,流畅度瞬间提升!
- 近期DIY界除了老生常谈的显卡和缺货话题外|关注隐藏参数才能不被“糊弄”?简谈近期固态硬盘缓外速率风波
- 我问过很多人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你如何定义服务设计|用户体验设计何时成为服务设计?
- 我相信大多数小伙子在使用计算机时会很无聊。|Win8系统应该如何设置电脑声音?跟着步骤行动吧
- 5G普及已经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5G普及速度太慢!民营抓住商机推出39元不限量套餐
- 我们老生常谈的洞察、内容如何玩出新创意?|戛纳特辑② | inclu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