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鸭绿江断桥

鸭绿江断桥位于中国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江岸路鸭绿江畔,是原鸭绿江大桥被炸毁后的残余部分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将近60年前的一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使鸭绿江在中国家喻户晓 。
鸭绿江,中国和朝鲜的一条界河,江水清澈,水色深绿似鸭头,因此得名 。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由东北向西南流淌,汇集浑江、虚川江等支流,在辽宁丹东的东港市附近向南注人黄海 。上游流经峡谷,中国临江以下中游河床较宽,水流渐缓 。集安以下沿岸乎原较开阔 。中朝虽以鸭绿江江面为界,但不是以主航道中心线为分界线 。两国游船可以在江面上自由地往来,不上岸不算越境,共同水域,共同利用 。
鸭绿江上本无桥 。最先在江上建桥的是日本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打败中国,通过日俄战争打败俄国,到1905年,已稳稳取得支配朝鲜的地位,对朝鲜和中国东北进行侵略和掠夺的势头正盛 。为此需求,日本决定在江上架设大桥 。
1909年5月,日方在朝鲜新义州一侧开始了基础施工,同时采取了边施工边与中国清政府交涉的办法,迫使中方同意建桥 。次年4月,在朝方工程过半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同意日本在中国一侧建桥,同年5月开始在安东(今丹东)施工,次年10月大桥竣工 。
为便于船舶航行,在中国一侧的第四孔架设了旋转式“开闭粱” 。这便是鸭绿江上第一桥 。在这座桥上游不足百米,日本人又于1943年修建了另一座大桥,也就是经过朝鲜战争洗礼,至今仍在中朝经贸往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丹东鸭绿江二桥(现称中朝友谊桥) 。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出兵朝鲜,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中国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同年10月19日,彭德怀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鸭绿江大桥成了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的交通大动脉 。
朝鲜战争期间,由于大桥对中朝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美方千方百计对其进行破坏 。1950年11月8日,美空军首次派出百余架轰炸机,对大桥狂轰滥炸,鸭绿江第一座大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 。11月14日,美军又派出军用轰炸机再次轰炸大桥,朝方三座桥墩被炸塌,至此大桥彻底瘫痪 。同时,与其相邻的第二桥也遭受了严重的创伤 。
为保卫大桥的安全畅通,安东(今丹东)铁路分局职工和驻军部队冒着不断被敌机骚扰,随时被轰炸扫射的危险,全力以赴抢修大桥,使大桥成为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同时,由安东军区防空司令部所属的部队担负起守桥任务,组成完整的防空体系 。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8月,敌机频繁来袭鸭绿江大桥,多则每天三次以上,大都每批20至90架,大机群就达十多次 。防空部队保卫大桥对空作战219次,击落敌机22架,击伤75架,有力地保卫了鸭绿江大桥的安全 。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 。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全部撒出,在中朝友谊桥的“凯旋门”前,安东人民载歌载舞欢迎凯旋的志愿军官兵 。战争之后,朝鲜将第一桥朝方所属的六孔残骸拆除 。而中方所属四孔残桥带着累累伤痕,依然屹立江上,被人们称为鸭绿江断桥 。它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 。
1993年鸭绿江“断桥”被重新维修开发利用,并改名为“断桥” 。一九九三年六月动工修整,辟为旅游景点,命名为“鸭绿江断桥” 。桥身漆成浅兰色,意在不忘战争,祈盼和平 。由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桥名“鸭绿江断桥”,意在保留历史原貌 。
1993年6月,断桥被开辟为旅游景点 。桥上现有原桥旋转及炸断处观赏台各一处,炮楼一个,桥史话展板30块 。游客参观断桥,不仅能了解断桥历史,观看中朝两岸风光,更能激发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 。2001年6月,鸭绿江断桥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4年8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 。
【辽宁丹东鸭绿江断桥】 鸭绿江断桥是集耻辱、斗争、成就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