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昭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城北郊十华里 。昭陵因为坐落在沈阳市北端,故又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 。清昭陵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 。
清昭陵陵寝是清朝第二代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勃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清昭陵除了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曾追随其父,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清政权,戎马征战数十载,战功卓著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他继父位称汗,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四月称帝,改后金国号为“大清” 。死于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时年52岁 。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多次改建和增建而呈现现在的规模 。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
陵园的布局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
自下马碑至正红门是陵园的第一个部分 。下马碑上刻有“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的碑文,有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碑的东西两侧立有石狮、华表等石刻 。向北经过三孔石桥,有一座石牌楼,是四柱三层的,单檐歇山,仿木斗拱,栏板上刻有八宝、行龙等纹饰,刻工精细,精美绝伦 。柱脚下有五对石狮 。
第二部分自正红门至方城 。进入正红门,是一条很长的神路,由南向北沿神路的两旁排列着狮、獬豸、麒麟、马、骆驼和象等六对石雕,其中的石马,名曰“大白”、“小白”,传说是仿皇太极生前心爱的两匹坐骑雕刻而成的 。石雕像的北边建有碑楼,楼内立有康熙帝御笔亲书的“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高5米,重达十万斤 。
石牌坊在正红门前 。牌坊在明清陵寝中是一件典型建筑物,它是祭祀仪注的起点,就是说祭陵人进入牌坊门就等于进入祭祀状态了 。昭陵石牌坊是一座仿木架结构的雕刻 。最引人注目的是起夹杆作用的五对石狮(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东西相背者是獬豸) 。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 。
第三部分是方城、月牙城、宝城,三城相接,是陵寝中的主体建筑 。方城南面正中是隆恩门,正北为隆恩殿,殿矗立在须弥重式台基之上;黄琉璃瓦顶,正中镶琉璃宝珠三颗,殿前的中间御道浮雕海水云龙,雕工精美,殿前有东西配殿 。方城的四角有角楼 。后为大明楼,楼中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的石碑 。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 。方台式砖石结构,下有单体拱形门洞 。门楣顶部竖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体竖刻“隆恩门”三字 。门脸用石雕成,上刻云纹,下碱部位刻有松、石等图案,松树老干盘曲,状若游龙 。门洞中间有木门两扇,外包铁皮,并有门杠锁闭 。门前原有一座由青砖铺成的方形“丹墀”,是谒陵官员行礼之处 。隆恩门的顶部有门楼,俗称“五凤楼” 。楼凡三层,三滴水式建筑,顶为歇山式,大脊原有四条金链连接 。这些金链(实际为钢鎏金)俗称“江山万代”,民国年间,因地方不靖,恐金链丢失,将其摘下交给官署保管,后来,却不知去向 。五凤楼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上下三层,内外彩画油饰,式样颇像沈阳故宫的凤凰楼 。此楼是清昭陵最高建筑,据说从前天气晴好时,登楼远眺,可以看见百里之外的辽阳太子河 。
【辽宁沈阳清昭陵】 方城的北边紧连着月牙城、圆形的宝城,宝城的正中是突起的宝顶,其下是地宫 。宝顶之后有人工堆制的假山,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命名为“隆业山” 。
- 辽宁沈阳故宫十大“镇馆之宝”
- 辽宁盖州崇山寺
- 辽宁沈阳长安寺
- 辽宁盖州烟筒山山城
- 辽宁彰武圣经寺
- 辽宁大连庄河双泉寺
- 辽宁朝阳北塔
- 辽宁盖州著名书法家沈延毅纪念馆
- 辽宁盖州崇教寺
- 辽宁大连普兰店龙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