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木偶戏】 莆田木偶戏源远流长,是被誉为“宋戏活化石”莆仙戏的戏兄,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
莆仙木偶戏古称兴化傀儡戏,俗称“柴头仔戏”,是我国古老而珍贵的木偶戏剧种之一 。木偶戏艺术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一直为莆仙人民所喜闻乐见 。它流行于莆田市各地及其兴化方言区 。
据唐《乐府杂录》和宋《都城纪胜》记载:“傀儡仔”起于汉高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史料记述的是汉代“平城解围”的典故:汉高祖刘邦被匈奴酋长冒顿困于平城,谋臣陈平为解危困,访知冒顿甚为好色,其妻阏氏对此十分嫉妒 。陈平利用其矛盾,用雕刻的木偶化妆成美女,在城头上翩翩起舞,冒顿看得目不转眼,而阏氏大发醋意,她担心城破之后,丈夫必纳“美女” 。于是迫冒顿退兵,刘邦遂解平城之围 。由于木偶退敌有功,汉高祖便将它珍藏宫中,“后乐家翻为戏” 。因此木偶戏艺术的产生和演进发展追究其根源,也是上述承传而来的 。
从中原士族“南迁”的记载和唐代莆田“百戏”演出的情况看,唐是木偶戏较为完整的表演艺术不断传入莆仙地区的年代 。
唐末中原战乱,人民为了“避乱”谪迁入闽居莆的很多,十有九家皆祖籍河南,他们当中有许多木偶艺术家,入莆后以供豪门贵族和普通百姓娱乐卖艺谋生,因而保留古代中原的音 韵、遗风和风俗习惯 。
十二世纪中叶,兴化军内百戏木偶戏和南戏并盛,看戏热潮高涨,宋代盛极一时 。明清期间,莆田仙游木偶戏也有40多班,清末民初,莆仙木偶戏还远渡重洋,赴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演出,很受侨民欢迎和好评 。
木偶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出现在舞台上时,就与民间宗教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 。寺、庙、宫、观由信仰而引发了各种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主要是人员少、花费廉、小型简便,既热闹又实惠,娱神又娱人,深受群众欢迎,因而不断发展繁盛 。因此木偶艺术流传的历史,无疑是比莆仙戏早,至今还称木偶戏为“戏兄” 。
莆田木偶戏可分三大类:
一是尊者戏,即《目连戏》,成为民间超度亡魂演出的剧目,往往与佛寺僧人的荐亡、拜忏法事仪式同时进行 。
二是《愿戏》,这是莆仙民众为酬神还愿,演出的“谢恩”戏 。《疒鲁戏》是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出天花、麻疹等灾病演出驱逐瘟邪的木偶戏 。戏中还极力赞扬民间神灵陈靖姑除妖驱魔,救渡众生的事迹 。《北斗戏》是莆田民众因小孩满月或生病愈后,请木偶戏班演出酬神还愿的戏 。
三是《散戏》,是除宗教法事剧之外的普通喜庆演出的戏 。其主要还是为酬神还愿和娱神娱人 。这种戏剧宗教祭祀活动的出现,是我国木偶戏和人戏产生的最早例证 。
2010年11月,《木偶戏》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福建莆田民俗中的借音借义
- 福建莆田家畜饲养习俗
- 福建莆田婚嫁习俗
- 福建莆田人生礼俗
- 福建莆田婴儿诞生礼俗
- 福建莆田建房习俗
- 福建莆田民俗 豆腐汤
- 福建莆田白额春联的缘起
- 福建莆田祭祀文字的字数禁忌
- 福建莆田俗语“阿舅拍耐甥,拍你敢号毋敢呻”